党的二十大科学擘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蓝图,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冲锋号响彻神州大地。伴随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潮奔涌,南方分公司开启了建设“海上新南方”的征程。2022年12月15日,华能粤东海上风电基地示范项目——华能汕头勒门(二)海上风电项目正式开工。
海上施工一开始,就遇到海况复杂、海上施工难度大、工程建设经验缺乏等困难,但这并没有吓退敢想敢干的华能人。有困难不可怕,关键要如何应对,“早日发出华能在粤海风第一度绿电”的目标促使大家迎难而上。面对风机桩基施工普遍存在溜桩风险,汕头海上风电公司深入研究海域地质特点,逐一比对分析历年海况数据,精准制定“一机一方案”和“精打、严打、慢打、快分析”的沉桩9字施工策略,针对溜桩风险较大的特殊机位实施“一锤一指令”,落实24小时旁站监督,全力管控突发溜桩状况。
在海上施工需要抢抓窗口期,因为常常前一秒还是“海水共长天一色”,一转眼便长风怒卷高浪。在汕头勒门(二)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汕头海上风电公司的建设者连续2个多月驻守海上,24小时待命、通宵施工成为常态;为了最大限度用好窗口期,建设者甚至直接在风机上安营扎寨,白天调试,晚上和衣睡在塔筒里,有时突遇天气骤变,生活补给被切断,仅能靠几瓶矿泉水、几块面包度日,但他们从不喊苦喊累。最终,凭借着这股拼搏精神,仅用57天就完成全场54台风机基础施工,平均桩身垂直度达到1.14‰,远优于设计标准;历时141天,完成了54台风机的吊装和调试;用不到6天时间,完成海上升压站受电到全容量并网,他们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现实。
随着汕头勒门(二)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推进,海上堵点卡点问题逐个被击破,但是按照电网规划建设时序,配套送出工程严重滞后于项目建设进度。利用已有的电缆通道自建送出工程,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由于管廊空间有限,仅能送出40万千瓦负荷,无法实现59.4万千瓦满负荷送出。面对“建得成、送不出”的困境,打通送出通道“生命线”是必须攻下的“堡垒”。
“这个局怎么破?没有先例,我们就去创造先例。”再大的困难,都阻挡不了敢为人先的华能人前进的脚步。汕头海上风电公司第一时间成立“送出工程党员攻关组”,由已退居二线的老党员、原副总工程师杨旭明担任组长,带领团队成员开启了“5+2”“白+黑”的高强度工作模式。攻关组坚持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时刻关注风电产业动态,多渠道收集调研国内外220千伏电缆制造工艺、技术创新等情况,组织广东设计院、电缆供应厂家反复分析、论证和评估,提出“创新采用‘220千伏电压等级全球截面最大3000平方毫米铜芯平滑铝护套电缆系统’,利用已建成的电缆通道自建一回220千伏电缆”的解决方案。方案一经确定,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字——“干”!
2023年10月7日送出工程正式开工,此时距离工程进度节点只剩下两个月时间。11.4公里送出工程,沿线途经多个街道、村庄,协调难度极大,顶着巨大的压力,大家争分夺秒,开始了24小时连轴转,饿了在现场吃盒饭啃干粮,累了在办公室打地铺。严把安全、质量和进度关,最终比原定计划提前实现了送出工程全线贯通。
心齐则志坚,志坚则事成。经过300多个日夜的艰苦鏖战,项目于2023年12月29日并网投运,实现了华能在粤海上风电“零”的突破,跑出了“年内开工建设、年内并网投运”的海上风电建设“加速度”。
文/汕头海上风电公司 王伟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