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初心 首页

“乌金”堆上的红色人生

字号:
发布时间:2021-05-12    信息来源:中国华能

【个人档案】

1961年出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曾任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伊敏露天矿矿长,党龄27年。

我的初心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和热血献给草原,献给露天开采事业。


2019年7月16日傍晚,高登来挂断了当天的最后一通电话。他扭头看了看窗外的晚霞,心里是一股说不出的滋味:过了今天,他将退居二线,扛在肩上十多年的担子突然就交出去了,高登来并不适应。那些亟待落实的规划、尚未解决的问题,都还在他的思绪里奔跑着,一时半会也无法停下。

作为伊敏露天矿早期的建设者,高登来从普通员工一步步成长为企业的领头人,也从普通群众成长为关键时刻站得住、顶得上的优秀共产党员。他见证、推动了伊敏露天矿从一片荒芜发展到如今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煤矿,产能从建矿初期的百万吨提升到如今的2700万吨。回忆起与煤矿一同成长的岁月,他说:“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也是我付出一生的‘家’。”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1年,高登来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一个农村家庭,他的父母和中国大多数农民一样没有读过书,但正因为父母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所以十分支持他读书。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正在读高中的高登来开始没日没夜地学,最终在197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家重点院校——阜新矿业学院。

四年寒窗苦读丰满了高登来的羽翼。他毕业那年正赶上煤炭部提出全国煤炭产能要翻番,伊敏露天矿作为国家规划中的全国五大露天矿之一,急需专业人才。“我要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高登来当即整理好行装,踏上了开往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的绿皮火车。

1983年,伊敏露天矿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高登来和其他大学生一起,投入到一采区的建设中。但理想越丰满,现实就越骨感。由于伊敏是新开矿,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每天从宿舍到工作的板房之间需要坐四面透风的通勤车穿梭10多公里。伊敏地处我国北端,一年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下雪,草原上的风裹挟着雪花,吹到脸上刀割一般。每天天不亮,这群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大学生就要接受这样的“洗礼”,时间一长,很多人都忍受不了如此艰苦的环境,陆续离开了。

看着一起参加工作的伙伴离开,高登来心中难免受影响,加之伊敏露天矿初期规模小,大规模开发遥遥无期,企业经营效益差,这一切和高登来的期望天差地别。面对这样的情况,高登来陷入了痛苦的思想斗争,“离开?还是留下?”夜里,高登来辗转反侧,“开发建设伊敏露天矿是国家给我们的任务啊,怎么能说走就走。”高登来心一横,决定根扎在这里,以所学知识将伊敏露天矿建设为“大露天”。

决心已定,高登来一头扎进了工作中。作为矿山设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他订阅了大量的采矿专业书籍,每天晚上挑灯苦读。白天他和技术人员一起去采区现场,整理各种数据,分析研判,在实践中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下班后,为了尽快熟悉矿上的开采现状,他继续在现场拿着设计图纸比对,思考开采方案。

矿上一个40出头、从事测量的老党员一直是高登来工作的榜样,急难险重的活这位老师傅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承担。在他身上,高登来看到了什么是不计得失的奉献。“我也要成为一名党员。”1989年,高登来向党组织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几年考察,1994年,他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终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了!”从此,高登来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

执着的“大露天”梦

八十年代初,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伊敏露天矿绘制了煤电联营的发展蓝图,并在八十年代末期获批全国煤电联营试点项目后,加入了华能大家庭。煤和电两个不同行业,技术、资源、管理实现优势互补,极大改善了露天矿靠铁路单一卖煤生存的窘迫局面。得知这个消息,高登来备受鼓舞,建设“大露天”的梦想终于有了希望,“坚持,就一定能看到曙光!”随着煤电联营项目启动建设,高登来也走上了矿中层干部岗位,他干劲更足了。

在实践中,高登来发现想要真正建成“大露天”,产能提升是关键,而产能想要有大跨越,必须得先修炼“内功”,技术、设备、资金投入都要跟得上。

1997年,“露天矿卡车电铲自动优化调度系统”投入使用,该系统替代了原始人工计量的方式,生产量精度更高,节约了人力成本的同时,还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7%的效能。经过时任伊敏露天矿副总工程师高登来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露天矿卡车电铲自动优化调度系统”项目于1998年通过了煤炭工业部组织的成果鉴定,并于2000年获得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目的开发和应用填补了我国露天煤矿的技术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

2007年,高登来继续推进“露天矿半连续生产工艺”落地。该工艺将采煤和运输合为一体,替代了铲车挖、卡车运的原始方法,同时充分利用煤电一体化优势、实现以电代油,和卡车运输相比,吨煤成本能减少1元以上,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但这个系统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受料与电缆车自动系统设计不够可靠、采掘设备与受料斗间技术规格不匹配等,时常出现溜车、电铲砸斗等破坏性故障,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登来带着技术人员驻守现场,从输煤皮带跑偏,到系统对位缺少延时设置,再到转载点冻粘、系统移设效率低等问题一一解决。完善后的系统真正发挥了作用,曾连续5年产量超过设计值900万吨,达到了1100多万吨!

1993年至2011年期间,随着伊敏露天矿二期三期工程相继建成,高登来从中层岗位一步步成长为露天矿矿长、党委书记。二期投产后,高登来发现,实际产能与设计能力不匹配,必须开展产能核定工作。“产能核定并不是水到渠成,这其中有太多人付出了努力,很艰难。”高登来为此多方沟通协调,可谓是“跑断腿,磨破嘴”。最终,在高登来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伊敏露天矿的产能有了“双飞跃”:2006年从最初的500万吨核增到860万吨,2012年再从860万吨核增到2200万吨。从此,伊敏露天矿生产规模迈入了全国特大型露天煤矿行列。

看着矿上设备运转流畅、高效,一吨吨“乌金”从矿里运出,高登来的欣慰与自豪溢于言表,现代化的“大露天”正在变为现实。

守护草原绿色

200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伊敏煤电公司露天矿,作为伊敏露天矿矿长、党委书记,高登来陪同在旁。当习近平同志走上露天矿参观台,对各方面成绩予以肯定时,高登来难抑激动之情。因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句肯定是对他及同事们多年付出与努力的最高褒奖,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为守护草原“绿色”、为煤矿安全开采奋斗终身的决心。

“绿色发展理念是我们每一代露天人的初心,我必须传承好。”提到绿色发展,高登来总说自己只是一个传承者。从伊敏露天矿第一批建设者开始,“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就已经成为共识,但当时条件有限,大家有心但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高登来任矿长以来,真正将绿色发展理念进行系统梳理并落到实处。

“我们矿采用的是半连续工艺系统,这个系统回收率高、扬尘少,对煤层影响小,从核心技术上做到了绿色开采。排土场的建设上,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将堆放坡度放到15~20度,以达到保水效果,把之前收集的腐殖土再盖上,排土场就能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粉尘治理方面,我们则采用了本矿的红黏土进行盖压,既节省成本,也大大减少扬尘。”介绍起这些环保措施,高登来如数家珍,“保护环境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事。我们必须靠每一代人传承、坚持下去。”

作为矿上的安全第一责任人,高登来深知安全对于煤矿的重要性,也一直慎终如始。

2010年,南帮边坡出现严重裂痕,长度横穿3平方公里土地,涉及铁路、矿山公路、疏干管路等诸多工业设施。“这道裂痕出现那天,我真是出了一身冷汗。”如今回想当时的情形,高登来仍心有余悸。裂痕发现的当天,高登来立刻组织内外科研力量进行分析,制定了边采边压埋剥离物的措施,他每天带着工程技术人员去现场测量裂纹。“真恨不得就睡在那条裂纹旁边,时刻盯着它。”高登来说,“上面在压埋,下面在作业,那画面真可谓心惊肉跳。”

作为矿长,高登来自然知道停止生产是最稳妥的办法,但他认为停产是下下策,拿下这个安全技术难题才是事关长远的上策。他发动技术人员、研究院和攻关团队,对裂痕的移动等进行研判。经过各方精密测量、研究、判断,最终决定建立监测与信息发布平台,同时制定实施方案,确保持续开采的安全可靠性。安全技术瓶颈突破了,裂痕得到有效控制,矿上也因此多回收煤炭近200万吨。在高登来的带领下,伊敏露天矿创下了连续十五次获得煤炭行业安全高效露天煤矿的纪录。

一晃38年过去,如今的伊敏煤电公司伊敏露天矿成为了华能煤炭板块一张绿色、安全、高效的“名片”。一路走来,不管是从群众到党员,还是从普通员工到企业负责人,岁月改变了高登来的外貌,但改变不了他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他对企业、对党始终如一的心。回忆起在矿上奋斗的岁月,高登来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他说:“我将青春献给了党,献给中国露天开采事业,我给自己的初心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很满足。”

文字:杨心蓓 夏万奎


摄影: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