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初心 首页

驻守境外十五载 以心相连山海不远

字号:
发布时间:2021-05-12    信息来源:中国华能

【个人档案】

1967年生,云南剑川人,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六级咨询,先后参与华能缅甸、柬埔寨海外项目筹建与移民安置等工作,党龄23年。

我的初心

吃苦在前、冲锋在先,用心用情造福当地百姓,服务‘一带一路’。



“来自中国的疫苗,开始接种!”这是今年4月3日刘建通在朋友圈发的一则状态,配图是一名桑河二级水电站柬籍员工正在接受新冠疫苗接种。“看着当地的兄弟们接种咱们中国的疫苗,我太骄傲了!”刘建通说。

在柬埔寨高达40多度的室外组织电站员工们接种疫苗,刘建通的衣服湿了一遍又一遍,可他却早已习以为常。从去年11月至今,他已经在这里连续驻守了6个多月,本计划今年4月回国,他却把机会让给了其他年轻同事,他说:“我家孩子大了,不用我操心,他们的孩子还小,比我更需要先回去。”

在国际化岗位15年间,刘建通奔赴缅甸、驻守柬埔寨,“回家”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了年复一年近在咫尺却身不由己的遗憾。他感慨:“这一路,最难的不是工程建设,而是让当地百姓信任华能、接纳我们。最自豪的事,是看到当地百姓因为我们告别了‘无电灯时代’,生活得更加幸福。这就是我们‘走出去’的意义,在异国他乡再苦再难,我也甘之如饴。”

缅甸筹备: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2006年,云南省政府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华能澜沧江公司抢抓机遇,联合两家股东成立了项目公司,积极探索我国海外BOT(建设-运营-移交)水电开发及管理模式,将第一个境外试点瞄准了缅甸。

回忆起当年第一次去缅甸从事瑞丽江水电站筹建工作,穿越边境时,两边巨大的反差让刘建通至今难忘:一边是繁华热闹、夜光如昼的中国瑞丽小城,另一边则是贫困落后、灯油如豆的缅北掸邦山村。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的困难比想象的还要大,但他没动摇也不害怕,他说:“咱们党员就是哪里需要去哪里,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项目进点初期,缅甸工地现场条件异常艰苦。刘建通生平第一次住进了用石棉瓦、木板和铁皮搭建的工棚,睡的床是几根木桩钉起来的,随身行李就是床铺。他回忆说:“那床睡上去硌得浑身疼,大家都不敢翻身,怕随时塌了就得睡地上了。”

身为瑞丽办事处负责人,统筹协调施工物资从瑞丽装货送达缅甸工程现场,是刘建通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到了项目建设高峰期,物资能否顺利送达直接决定了工程是否“有米下锅”。缅北漫长的雨季让山间崎岖的施工道路更加湿滑,车队一路上总是险象环生,加之跨境通关等问题,刘建通几乎每天都要提心吊胆。

有一次,现场施工急需的大量钢筋材料遭遇瑞丽海关“扣押”,刘建通得知后立刻跑去了解情况。当他看见几十辆满载工程所需钢材的车队如长龙般滞留关口,他形容那一刻的心情就好像饿着肚子,眼瞅着粮食在面前,可就是吃不上。心急如焚的他立刻开启“电话轰炸”模式,一边联系供货商查找货物底单,补充可能缺少的商检证书,一边又以最快的速度沟通协调政府、检疫局和海关,为这批物资启动“绿色通道”模式,确保了物资及时送抵缅甸施工现场。

2009年4月29日,瑞丽江一级水电站作为当时我国水电对外投资最大的BOT项目顺利建成投产,这是华能“走出去”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外界赞其为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合作树立了成功典范。就这样,刘建通参与筹建的第一个海外项目顺利“开张”!

移民安置:让柬埔寨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

2013年,华能开始在柬埔寨建设桑河二级水电站,从缅甸转战柬埔寨,刘建通的工作难度再度升级,作为移民部负责人,他要负责的是当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移民。

为了更好融入当地民众,推动工作开展,刘建通学会了吃“臭鱼酱”,这是一种当地散发着奇特臭味的发酵食物,深受当地人喜爱,但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总会被它那臭味熏得“退避三舍”。那一天,在与当地村民一起围坐的饭桌上,他憋着气靠近臭鱼酱,又憋着气闭着眼将臭鱼酱吞咽下肚,还尽量面带微笑,那复杂的表情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我这也算是入乡随俗了!”刘建通笑着说。

柬埔寨上丁省政府行政部副主任麦孔曾形容“移民安置”是电站建设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为了啃下这块“骨头”,刘建通每天都带着翻译辗转在5个移民村中,拿着自制的宣传图册,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并收集信息。慢慢的,他成为了当地村民最熟悉的中国人。但由于当地村民长年居住在原始的山林深处,交通不便导致信息闭塞,安土重迁思想严重,村民们对搬迁十分抗拒。刘建通遭遇的“闭门羹”数不胜数,村民普霍就是其中典型的“强硬派”。

“在村里,我看见他,他却假装看不见我,说话也爱搭不理,去他家更是门也不开,找谁说都不行。”刘建通说,“我当时就想,我得带他去移民新村看看。”

可话都说不上,又怎么带普霍去移民新村呢?为此,刘建通采用天天去普霍家蹲点“战术”,见缝插针有事没事就找他聊天,从他的家庭聊起,再慢慢说起自己的孩子,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往来之间普霍的“心防”慢慢被卸下,他终于答应跟刘建通去移民新村。

当普霍乘车来到移民新村,眼前崭新整齐的房屋和宽阔平坦的马路让普霍震惊,他说自己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房子。刘建通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对新生活的向往,更加坚定了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信心。

回去后,普霍不仅愿意带头搬迁,还帮助刘建通动员其他村民,移民安置工作得到了当地更多村民的认可和支持。2017年10月22日,840户共计3690人的移民搬迁工作终于顺利完成。在电站竣工仪式上,连首相洪森都说:“我也想来移民新村住上一晚,体验一下当地移民的幸福新生活。”

如今,电站移民新村已成为柬埔寨移民扶贫项目的示范工程,瓜果飘香的田间地头,普霍和村民们还会时不时地念起“刘建通”这个名字。

疫情坚守:携手同心 我们命运与共

“截至2021年2月21日上午8时,‘2·20社区感染事件’已累计确诊47例,随着追踪到更多接触者并开展检测,确诊病例可能继续上升……”看着新闻里关于柬埔寨疫情的最新报道,刘建通的心揪地更紧了。他意识到,电站疫情防控任务更加严峻了,务必要稳住,确保中柬每一位员工平安健康。

去年年底开始,刘建通接手了电站疫情防控工作。他第一个带头坚守岗位,逐项落实华能境外防疫要求,并深入电站各个区域,检查员工日常防护、营地封闭管理、防疫物资储备、外包人员入厂等工作。他一再强调:“疫情防控务必要抓细抓严抓牢固。”

在那段疫情反复的阶段,电站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刘建通坦言道:“不知道疫情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说实话心里也害怕过,但工作必须有人做,党员就是要在这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能退缩。何况我们还有公司的支持,有这么多人与我们并肩作战,我们必须要在前方守好防线。”

在组织电站员工前往项目驻在地卫生防疫机构接种新冠疫苗的路上,为有效应对途中可能带来的传播风险,刘建通提前做足各项防疫准备,一路上他紧绷神经,时刻注意大家的个人防护,不敢有丝毫懈怠。

“路上三个多小时基本没看见他(刘建通)休息,不停地为我们消毒消杀,提醒我们不要聚集,做好防护,每个细节都不放过。”一起去接种疫苗的中方员工汪义青说。

截至目前,桑河二级水电站所有人员继续保持“零感染”,实现了战“疫”保生产的双目标。刘建通感慨道:“经历了这些,更能体会什么是命运与共。”

走过千山万水,志合者,终不以山海为远。今年是刘建通在柬埔寨工作的第八年。回访移民村时,当地的孩子们围拢上来,高兴地让他背着或抱着,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村子里,也回荡在他的心里。

让深厚的情谊随“一带一路”散播开去,让绿色清洁能源造福东南亚人民,刘建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不变的初心:要做一名对外交流的友好使者,让华能“负责任、可信赖”的名片远播四海;要成为忠实的“拓荒牛”,只要组织需要,再度前往新的国度,为华能海外事业发展铺路搭桥。他相信,只要心相通,世界万里可为邻。

【记者手记】

有话说: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日复一日做好一件事。肩负华能“走出去”重任,刘建通毅然奔赴东南亚多个境外项目前线,放下对家人的思念,克服在海外的孤独,从零开始,拓荒开路。15年,他见证了一座又一座华能水电站在海外崛起,将青春热血与深厚的情谊留在了那些他奋斗过的境外土地上,留在了跟当地群众的朝夕相处中。

整个采访更让我深感:刘建通,也是华能千千万万走出国门,奋战在海外一线的员工的缩影。他们穿梭于东南亚的热带雨林,跨越了广阔的欧亚大陆,驻守在离家千万里的异国他乡,他们无私奉献、临危不惧,以责任担当诠释着爱国、爱企、爱人的赤子之心,坚定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只有这样,和平的薪火才能代代相传、发展的动力才能源源不断、世界文明的光芒才能跨越国度熠熠生辉。

文字:薛凯文 彭艳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