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聚焦 > 封面故事
如何打好“双碳”这场硬仗
——华能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双碳管理培训班侧记
8月26日,北京小汤山,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小鸟划过蓝天,天鹅湖心游曳,柳条随风摆动,荷花满塘盛开。B楼二层会议厅里,35位集团公司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和12位总部部门负责人正在全神贯注地听课。这是疫情发生以来,集团公司首次组织二级单位领导班子集中学习。为期两天半的“双碳”课程安排地满满当当,时任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邓建玲,生态环境部、中电联专家,集团公司有关领导及部门负责人为大家授课。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全球风云际会焦点,实现“双碳”目标,既是我国在应对全国气候变化中彰显的大国担当,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为什么要举办这次培训?是为了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升‘双碳’管理水平,确保按期实现集团公司‘双碳’目标。”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王森出席开班仪式讲话时说。
扛起“双碳”战略的时代使命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碳达峰碳中和庄严承诺。两年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推进,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出台能源等重点领域和电力等重点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能源低碳转型。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舒印彪指出,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碳排放总量大,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短。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能源生产侧加快对化石能源的“清洁替代”,还要在消费侧深入推进“电能替代”。
而华能的情况与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现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截至2021年底,集团公司总装机2.06亿千瓦,其中,煤电占比近62%,是集团公司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
正是因为对现实情况的清醒认识,华能人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艰巨性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对推动目标的实现也负有更为重大的责任。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也是集团公司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清洁能源企业的重要时期。两年来,集团公司相继印发了碳达峰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双碳”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推进绿色发展、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
相关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7%、发电量占比达到43%,CO2排放强度较“十三五”末下降20%。到2035年,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75%、发电量占比超过65%,CO2排放强度较2025年下降40%以上。
增量发展,清洁能源要扛起大旗。华能全力打造新能源、核电、水电“三大支撑”。“十四五”期间,新能源装机和电量占比将分别提升至40%和24%。推进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自主运营,打造HN-750高温气冷堆自主品牌;推进核能综合利用,进一步拓展核能供暖、供热、海水淡化及工业制氢等业态。因地制宜开发西南水电,形成水风光互补开发格局。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事关公司前途命运。公司上下必须顺应能源转型大势,以变革的思维推动公司转型发展,努力在‘双碳’工作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舒印彪说。
做好煤电转型大文章
聚焦“双碳”目标,推进能源转型,离不开煤电这篇大文章。根据相关测算数据,在碳达峰阶段,煤电将从增容增量到控容减量,2030年前,发电量和装机达峰,发电量占比由61%降至42%。
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如何能够实现煤电控容、保供等目标?
其实,在去年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就已经明确了煤电的转型方向——推动煤电加快由电量支撑性电源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变。
减煤提效,华能双管齐下。一方面,严格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十四五”中后期,根据相关要求,适度发展清洁高效煤电项目,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另一方面,提高火电机组能效,积极实施“三改联动”,计划到2025年火电机组供电煤耗进一步下降,“十四五”期间相应减少CO2排放4500万吨; 坚持先立后破,有序实施减量化发展,发挥存量煤电兜底保供和应急备用调峰作用,实现由电量提供主体向电力提供主体的功能转变。
存量调整,煤电是重头戏。存量煤电转型发展,有两个转变方向值得注意:一是提供电热汽等综合能源,掺烧污泥、厨余、废弃物和垃圾耦合发电,向生态环保平台转变;二是提高煤电机组灵活性,加装CCUS、高比例掺烧生物质,同时加快向“调节服务”转变,推动电力碳排放总量与强度下降,实现向低碳或零碳发电转变。
邓建玲说,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将受到严格的碳排放限制,产能退出和压减速度加快,技术管理更先进的龙头企业有望占据更明显的优势。对于煤电行业来说,未来供热节能和灵活性改造将进一步提速。
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
科技创新是能源绿色转型的关键变量。集团公司年中工作会议指出,要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专项行动中展现华能使命担当,在推进“双碳”行动中更好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中更好释放创新潜能。
去年,集团公司相关方案通过“源头零碳替碳、过程减污降碳、终端捕碳固碳”的科技创新技术路径,系统布局了一批“双碳”工作需要重点突破的技术方向。其中,“源头零碳替碳”方面,研发风光新能源、水电以及核电新技术;“过程减污降碳”方面,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改造,加大煤电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及灵活调峰技术研究和推广;“终端捕碳固碳”方面,加强低成本低能耗CCUS等固碳技术攻关,推动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CCUS工程示范。
“从碳减排视角考虑,CCUS是化石能源低碳利用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国际能源署预测,如果全球在2070年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那么CCUS技术将会贡献19%的碳减排量。”集团公司科技部主任许世森在授课时说。
集团公司一直重视CCUS的科技研发与示范应用。在天津IGCC电站、上海石洞口二厂、长春热电厂分别建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套燃烧前、燃烧后和相变型CO2捕集装置。成功研发出国际首创、华能原创的COAP(低温法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技术,实现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近零排放。
“双碳”目标,给CCUS技术提出了新要求。许世森表示,面向未来,CCUS技术需要加快低成本、低能耗研究,加大力度突破CO2捕集、运输、封存各环节技术制约,推进CO2驱油利用、地质封存和安全监测,构建千万吨级CCUS产业化能力。
随着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煤电与新能源的耦合互补技术也日益重要。华能清能院董事长李卫东说,为了更好支持多能互补能源基地建设,需要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燃料电池、化学储能等前沿技术研究,保障和支撑新能源提高发电能力。
事实上,围绕“双碳”,全球范围内新一轮技术竞争已经拉开帷幕。集团公司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和“国家队”,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截至目前,已牵头组建海上风电、CCUS、650℃高效超超临界机组高温材料及其部件制备、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发电领域电力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等5个创新联合体。
“双碳”催生管理新课题
在本次培训班上,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数据质量、碳资产管理……“碳”管理成为一大热词。
今年,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2022年修订版)、《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相继发布,我国碳排放管理全面法制化、规范化。
“目前,国家已对控排企业、咨询服务单位、核查机构进行全链条管控,火电企业依法合规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已刻不容缓。”集团公司生产环保部主任陈江表示,在此背景下,集团公司印发了《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细则(试行)》,指导火电企业做好碳排放数据管理工作。
碳排放数据质量是全国碳市场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石。“高质量完成CO2在线监测,可为实现碳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创造条件。”陈江如是说。
随着国家逐步收紧碳配额,并引入有偿拍卖,碳资产管理也日益重要。华能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勇表示,碳资产是由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产生的新型资产,主要包括碳配额和碳信用。数据、技术和交易是影响碳资产价值的三要素,其中,高质量的碳排放数据是衡量碳资产价值的基础;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可以提升碳资产估值;通过有效市场,可以发掘碳资产价值。
如何把碳资产管理思维贯通于公司生产经营全过程管理,邓建玲认为,生产端,要统筹优化发电和碳配额管理,在实现碳减排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交易端,要统筹碳市场、电力现货市场、绿证市场,提高市场投资、分析、交易能力和响应速度,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碳金融方面,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挖掘碳资产价值,创新碳金融业务模式,趟出一条华能特色的碳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
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向良在培训总结讲话中指出,未来是否领先,取决于我们现在对“双碳”工作的认识。各单位领导班子必须深刻领会“双碳”工作重要性,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本领,扎实推进碳市场各项工作任务,积极创造低碳转型良好局面。
蓝图绘就千般景,奋楫扬帆势如虹,“双碳”路上,中国华能的绿转型步伐将更加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