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聚焦 > 封面故事
Q4科技创新为何是“双碳”的核心驱动力?
国家部署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
十大行动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
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
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
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提升行动
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行动
低碳零碳技术示范行动
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支撑行动
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基地、人才协同增效行动
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与服务行动
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行动
华能“双碳”科技创新技术路径
源头零碳替碳
过程减污降碳
终端捕碳固碳
源头零碳替碳
大力研发风光新能源、水电以及核电新技术,全力推动风光跨越式发展, 支撑“三大核电基地”和水电战略基地的建设。
过程减污降碳
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继续加大煤电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及灵活调峰技术研究和推广,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撑更多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
终端捕碳固碳
大力加强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和封存及其他利用固碳技术攻关,降低能耗和成本,推动大规模CCUS全流程示范,助力实现电力系统的净零排放。
多能互补智慧电站及友好并网
研发推广大规模低成本储能、氢能、智能电网、虚拟电厂等技术,构建水、风、光等资源利用-可再生发电-终端用能优化匹配技术体系,发展支撑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安全灵活入网及多元利用的相关技术,推动新能源倍增式发展。
受访人
集团公司科技部主任 许世森
华能如何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许世森:积极融入国家级创新体系。华能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华能的“高效灵活煤电及碳捕集利用封存全国重点实验室”经过多轮激烈的答辩竞争,入选首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努力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样板。“清洁低碳热力发电系统集成及运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列入国家新序列首批名单,是电力行业唯一入选。高质量打造海上风电、CCUS等两项原创技术策源地。
完善企业创新体系顶层设计。近年来,进一步夯实北京未来科学城、西安阎良两大科研试验基地的建设,组建了核能技术研究院,在新能源、水电、煤炭、电力网络安全等领域成立专业化技术研发中心,成立了集团级知识产权中心、发电企业首个碳中和研究所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公司——长江环保科技公司,构建了以“三院”和专业技术研发中心为核心、主业板块全覆盖的研发主体,形成了总部、产业(区域)公司与科研单位共同实施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整合行业上下游优势创新资源,牵头组建了海上风电、CCUS等4个企业创新联合体,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成立校企联合研究院(实验室),积极参与多个国家级产业联盟的创建,在CCUS等产业联盟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努力做创新发展的出题者、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
通过国家级创新平台与企业创新体系的融通发展,集团公司的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得到进一步完善,各类创新要素得到高水平整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华能如何推进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许世森:华能全面落实国企改革要求,深入推进“科改示范行动”,围绕研发经费管理、项目组织实施、成果产业化、科技人才团队培养激励等,制定多项改革措施。一是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2019~2021年,重点投向新能源、核电、水电领域,推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二是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探索实行“揭榜挂帅”等创新机制,给予领军人才更大的经费管理自主权,建立科技项目后评价长效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勇敢探索,不断提高科技项目研发质量和投资效益。三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行动计划》。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打造“人才特区”,分层分类培养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四是强化科技创新的考核激励。大幅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绩效考核权重,更加突出对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的考核。以西安热工院为试点,探索开展多种中长期激励,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的有功人员给予重大奖励。五是成立了首支10亿元规模科创基金,两项自主创新成果引入市场化机制,一批骨干科研人员“脱下军装”,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六是大力开展“双创”工作。开展专利“质”“量”双提升等劳动竞赛活动,设立“众创”项目,累计认定近百个基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室,提升全员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