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聚焦 > 封面故事
新广东故事
当我们讲广东,离不开得闲饮茶和海鲜生猛,会讲起当年写下的春天的故事,讲雷厉风行的拼闯、一骑绝尘的腾飞和湾区未来可期的前程。温润的岭南山海,顿挫的八音潮语,记录下练江畔的海门样板和南澳岛的风光旖旎。如今,华能人又在这里讲述着风起潮涌、生生不息的新广东故事。
广东,我国最南端大陆,拥江向海,联结港澳。从三个经济特区齐头并进,到珠三角、大湾区叠加起势,时代的鼓点接连在这里落下重音。
上世纪90年代,“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传遍大街小巷。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热土,这里从不缺机遇,更不缺敢闯敢干的“淘金者”。
1985年,华能成立。同年,华能率先来到广东。
粤上黄金时期
位于粤东平原韩江三角洲南端的汕头,历史上曾被誉为“粤东门户、华南要冲”。改革开放后,头顶“四大经济特区之一”的荣光,这里一度领衔粤东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
王秋明,现任华能南方分公司副总经理,土生土长的汕头人。从1985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他没离开过华能,也没离开过广东。
让王秋明与家乡汕头结成更紧密联系的,是毕业后他参与建设10万千瓦华能汕头燃机电厂——我国第一座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非常缺电,华能成立的当年就在沿海规划建设了一批电厂,汕头燃机电厂是华能第一个投产、第一个产生效益的项目!”王秋明说。
进入90年代,经济发展的惯性让广东始终将经济总量牢牢稳定在全国第一。在需要能源电力为经济大发展保驾护航的时期,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创新,华能都当仁不让。
1996年和2009年,华能在汕头又相继建设投产了广东首个超临界燃煤电厂——汕头电厂和南方电网首个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电厂——海门电厂,总装机超过520万。华能顺理成章成为了在汕投资最早、投资最大的中央能源企业。
据王秋明回忆,海门电厂4台机组利润最高时达到30多个亿。首次接入南方电网的超超临界机组,改变了电网形态,推动了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国产化的进步,也带动着上下游产业的创新。
“海门电厂投产后,华能在广东的发展可以说是步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王秋明说。巅峰时,华能在粤装机占比一度升至12%,位列在粤央企第一。
从华能在粤的发展,我们可一窥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壮大的“缩影”:一步一步,从拓荒到引领。
重拾海上机遇
在有着“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汕头南澳岛,遍布着华能在粤最早的陆上风机和光伏项目。当我们将视线从岛上“风光”移至海面之上,这里还有着世界公认的最佳海上风速,年平均可达8.5米/秒。
2014年,时任华能海门电厂副总工的杨旭明接到了一项“新活儿”——华能汕头勒门(二)海上风电项目(下称“勒门(二)项目”)前期调研。这是粤东地区首批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也是华能瞄准的在粤首个海上风电项目。
“当时广东已经开始逐步布局海上风电,大企业都已经着手获取资源。从南方分公司层面到我们都意识到,华能在广东不能只围着‘火电’转,勒门(二)项目是我们的机会。”
杨旭明口中的“机会”同样适用于从事了三十多年火电工作的自己。借勒门(二)项目,他同步“由陆转海”,成为了项目团队最早的成员之一。
谈起广东的海上风电,王秋明记得,华能也曾错失早期的粤西海上风电“阵地”。在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时期,有些先机的错失,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追上。
随着 《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修编)》和《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相继出台,粤东地区近期加远期超6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规划容量犹如一块巨大的诱人“蛋糕”,让十余家在粤能源企业虎视眈眈、摩拳擦掌。
“我们不能再错过了。”王秋明说,“一开始我们只是想拿下勒门(二)项目,但集团公司提出了‘基地型规模化’发展,分公司经过深入调研分析也认为,‘双碳’目标带来的转型浪潮下,只拿一个项目对于华能在粤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王秋明指着墙上的一张项目规划图说:“我们要在粤东拓展超1000万海上风电资源,同时纳入光伏,布局储能,再结合我们海门电厂火电调峰和通道优势,打造一个‘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
在这个基地版图上,华能要实现在粤发展“两步走”:依托一体化能源基地,一步立足粤东;再一步获取阳江海上风电资源,重返粤西。
用王秋明的话说,搞规划,要读懂国家政策,紧跟集团公司战略。更重要的,必须往前多看五年,甚至十年。
江苏外援南下
2022年3月,当杨旭明在汕头忙着勒门(二)项目招投标调研时,1200公里外,华能江苏清洁能源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朱亚波收拾好行李,准备动身赴粤。
就在两个月前,勒门(二)项目获得了扩容核准。为了确保项目尽早开工,安全高质量投产发电,作为海上风电新手的南方分公司,早早向已经拥有成熟海上风电经验与技术团队的华能江苏公司发出“援助”信号。
朱亚波就是首个来到广东的外援。
在江苏,朱亚波参与过如东八仙角、大丰、启东等重大华能海上风电项目建设,现在他的新身份是华能汕头海上风电公司副总经理。紧随他而来的还有五位江苏海上风电专家,涉及安全、电气、船机、海上升压站建造等领域。
外援团的到来让汕头海上风电团队成员的心里更加有底气。但眼下项目面临的种种难题让朱亚波感到压力。
习惯了依托项目部、率队在海上统筹“作战”的朱亚波,来到汕头后并没有见到项目部的影子,迟迟未定的海上军事意见让他的心始终悬着。与此同时,他们带来的“江苏海上风电模式”一度遭遇了在粤“水土不服”。
先是华能在粤海上风电需要时间“消化吸收”海上风电建设程序;再是复杂百倍的南海海况让施工船型的选择寥寥无几……朱亚波感到,“江苏海上风电模式”再好,还是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广东海上风电方案”。随后,汕头风电公司经过研究,开始实行“一机一策”办法。
经过核准、核准到期、二次扩容核准漫长的8年,勒门(二)项目于2022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
开工后,受疫情、天气、海况、船只等种种因素影响,首根风机基础钢管桩沉桩足足持续了6天。这期间,华能汕头海上风电公司总经理孙伟生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通过电话和微信了解前方海上施工情况,像极了产房外等候婴儿出生的父亲。对于孙伟生和他所带领的汕头海上风电团队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参与建设的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意义非凡。
2023年1月12日早上5点,7号风机基础钢管桩沉桩完毕,华能在广东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根海上风电桩。
探寻“墙”外风光
从汕头市区出发,乘车1个半小时抵达归湖镇凤东村。这里可以一眼望见远处美丽的凤凰山,阳春三月,视野之内一片郁郁葱葱。
村子的山上立着一块大大的“与日争辉”字牌,在它的下方,是1111亩渔池,和渔池上15万块整齐排列的单晶硅光伏板。从空中俯瞰,成片的光伏板如一抹“靛蓝”缀于青绿山水之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项目——华能潮州潮安归湖光伏项目(下称“归湖光伏项目”),也是华能粤东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日争辉”是华能汕头电厂厂长纪煜对这一首个厂外光伏项目的期望,也是对汕头电厂转型发展的设想。
“汕头是我国典型的人多地少地区,想在这里找到成规模的光伏开发厂址非常难。再难也得做,得走出去。”纪煜介绍说,“我们在2015年成立了光伏发电部,集中力量开拓资源,也动员全体员工一起找资源,凤东村的渔塘就是我们员工最先发现的。”
水上发电,水下养鱼。10万千瓦归湖光伏项目每年可发电约1亿千瓦时,同时,项目还将发挥鱼塘资源,发展农旅融合,预计渔业与发电的年产值有望达到7500万元左右。
归湖镇凤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侨生算过一笔账,项目引进来后,村集体收入可由原先的80余万元增至180万元。
对于一个27年的传统火电厂来说,这一光伏项目的成功,带来的不仅是效益,更开辟了电厂“围墙”外新的绿色发展之路。用纪煜的话说,它带来了信心。
回忆起刚从汕头电厂来到归湖光伏项目部的情景,安全专工林炜依然难掩兴奋:“我每次来凤东村,都能看到项目一天一个样。我第一次看见光伏打桩船,那简直就像个水陆两栖的坦克,太神奇了!”
今年3月底,归湖光伏项目即将全容量并网,紧随其后的还有广州、梅州、揭阳等地更大的光伏项目。
“视野要更开阔些,步伐要更大些,成效要更显著些。”这是三十多年前国家对经济特区建设的嘱托,也适用于今天华能在粤的绿色转型发展。
当我们讲广东,离不开得闲饮茶和海鲜生猛,会讲起当年写下的春天的故事,讲雷厉风行的拼闯、一骑绝尘的腾飞和湾区未来可期的前程。温润的岭南山海,顿挫的八音潮语,记录下练江畔的海门样板和南澳岛的风光旖旎。如今,华能人又在这里讲述着风起潮涌、生生不息的新广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