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首页    >    新闻中心   >   特辑    >  散文

那方戏台

字号:
发布时间:2022-09-06    信息来源:中国华能

一支笔勾勒出忠奸善恶,将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细细描摹。

那一段慷慨有力的曲调,诉说着戏曲中源远流长的故事,一字一句间百转千回,汇集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传承——豫剧。作为河南的地方戏曲,豫剧在我的记忆里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嘴里总能不自觉地哼唱几句,它滋润着我们的平凡生活。从《穆桂英挂帅》到《收姜维》,再到《红灯记》《朝阳沟》,这些耳熟能详的剧目被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小时候最喜欢的日子,莫过于每年七月十六的集会,村里出钱邀请有名的豫剧团来表演。当时街道两旁都是各种小商小贩,卖炒凉粉,卖衣服鞋子等,小孩子嘴里吃着小零食也不时地学着哼唱着。在村里的那方戏台上,生旦净末丑,脸上画着五色的油彩,我觉得他们神气极了,俨然若神仙。他们头戴着各种漂亮的头饰,妈妈告诉我那些戏服很昂贵,难怪好看极了。

“咚锵咚锵锵”,锣鼓一敲,好戏开场,戏曲扮演者一个个走上戏台演绎起戏曲里的人生。当时,我和弟弟在人群里穿游,“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穆桂英挂帅》选段萦绕耳边,台上的佘老太君,带领着杨家将们做冲锋陷阵前的誓言,“帅字旗”挥舞在手中,显示出忠勇无畏的气魄。其间有将领连翻几个跟头,精彩之处台下掌声雷动,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保家卫国的杨家将们,在临行前的豪言壮志,诉说着一门忠臣的故事,阐明了家国情怀。集会的戏曲总是响彻整个夜晚,大人小孩都沉浸其中,聆听着这古老旋律。等夜色渐渐暗下,我坐在旁边石凳上随着戏曲哼唱着听着就睡着了,等醒来时已经在父亲的背上了,在皎洁的月光下走在回家路上。

戏台上最能体现的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有一些戏典爱好者虽然不识谱,却能把戏唱演译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能把弦拉得悦耳动听,如泣如诉。上小学时老师也教我们唱戏,一字一句地教,让我们从小就对戏曲有了初步的了解。老师有时候还打趣说谁唱的好,可以去村里那方戏台演唱,那是多光荣的事情啊。

过年在家陪着爷爷奶奶看《梨园春》的全国戏迷擂台赛,舞台上有的小朋友才几岁,却能字正腔圆吐字清晰,让人好生羡慕。有时来一个《梨园春》里的戏曲老师来演唱,大家都喜出望外,成了村里的大新闻。

现在村子里听戏的人少了许多,好多青壮年都去了外地打工,每每路过那方戏台都是行色匆匆,好似不识得那般。戏台里的曲调留不住年轻人匆忙的脚步,时代在改变,现在电脑手机普及很快,戏曲仿佛淹没在了新型文化的浪潮中。

但那方戏台依旧承载着村里一代代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历久弥新,好似一壶醇香的白酒,散发着醉人的幽香。

文字:沁北电厂 高天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