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首页    >    新闻中心   >   特辑    >  散文

我的太姥赵常氏

字号:
发布时间:2020-06-09    信息来源:中国华能
  我的太姥赵常氏出生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今年诞辰135周年。

  1934年(民国23年),河北省昌黎县段家店战火纷飞,灾害频发,49岁的太姥毅然独自带着一家老小北上辽宁沈阳,成为闯关东的一代移民。1936年,太姥和三闺女(我的奶奶)一家辗转来到内蒙古王爷庙,即现在的乌兰浩特市,就此扎根。

  那个年代,16岁就可以隔上一辈人。早婚早育、养家糊口,女人肩上的担子甚至超过了男人。闺女里,我的奶奶和太姥容貌最为相似,几近透明的白皙皮肤、细长的脸庞。但生活并没有给这娇嫩的容貌更多眷顾,而是给了她们更多相似的磨难,丧夫后一双忙碌奔波的小脚独自撑起一个大家庭。

  太姥在世时没有吃过什么好的,生病或生日,她最爱吃的仅仅是白面馒头蘸白糖。虽然生活艰苦,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但太姥衣着永远干净利索。

  1972年,我出生了。那年太姥87岁,依旧在厨房拉风匣烧火做饭帮奶奶分担家务。作为奶奶的长孙,重男轻女的太姥对我这个重外孙宝贝得不得了,亲自带我到一岁多。

  95岁时,太姥因白内障导致视力模糊才不再下地干活了,但头脑却一点也不糊涂。她常常盘着腿坐在炕里,眯着眼摸我的头,这似乎成了她独有的乐趣,每每我跑过去,她总能用手一摸脑袋瓜就知道是我。有一次,老叔使坏,偷偷拽了邻里和我年龄相仿的小二儿、小三儿哥俩,把他们脑袋瓜塞到太姥手掌下,挨个让她摸:“你的小钢来啦!”太姥正坐着低头打瞌睡,惊喜中手刚触到头就嗔怒一推:“一边去,这才不是我的小钢!”孩子们哄笑而散,家人们拍手称奇。

  也许,冥冥中,亲情给予了太姥特有的方式,让这个大树一样坚毅的老人,对自己的每个枝杈、延绵的血脉都能分辨出生命的来路,感受到各不相同的、爱的温度。

  1982年,这个生命中先后见证了清末衰败、民国战乱、新中国成立后艰苦岁月的老人,以97岁高龄,安然离开。太姥走后,我们才发现无人知晓她的名字,大理石墓碑上父姓、夫姓后面的那个“氏”字,仅是旧时已婚妇女的称谓,但她那一双操持辛劳的大手和封建制度桎楛下的三寸金莲,以及中国妇女贯穿一生的勤劳和刻进骨子里的坚毅,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文字:北方龙源风电 段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