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首页 > 新闻中心 > 特辑 > 观点
央企开展重大主题宣传的方法与策略
——以中国华能“赤子初心”建党百年系列人物报道为例
重大主题宣传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形态,是让主旋律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宣传主体都面临做好重大主题宣传的现实问题,中央企业在实践中,受企业性质特殊、选材范围有限等因素影响,往往面临重大主题宣传与企业实际脱节、宣传作品不够感人、难以引起年轻人共鸣等困境,主题宣传做出彩有一定难度,谁写谁看、写谁谁看并不鲜见,主题宣传作品容易满足于“完成政治任务”,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都差强人意。中央企业肩负着重要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作为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宣传主体,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主旋律与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让重大主题宣传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2021年,中国华能围绕“建党百年”这一重大主题,加强顶层宣传策划,找准重大主题与企业实际的契合点,推出“赤子初心”建党百年系列人物报道,刻画出一代代共产党员坚守初心、接续奋斗的身影,用小视角折射大时代,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强策划,找好重大主题宣传与企业的契合点
进行建党百年宣传策划,关键是找到百年主题与华能实际的契合点,既能反映100年来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能反映企业和员工砥砺奋进的历程,实现主题宣传与企业宣传的双赢。
1.找准100年与36年的契合点。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百年岁月,但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华能只有36年历史。在进行建党百年重大主题宣传策划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让36年的华能承载出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厚重。“赤子初心”系列报道巧妙地从人物出发,以上世纪20年代出生的华能老党员开篇,将时间点拉回到90多年前,随后80多岁、70多岁等不同年代的党员依次登场,直到当前职场最年轻的90后,用12位人物串起100年和36年,既有追溯又有传承,既契合主题又不显突兀。
2.找准党的发展史与企业发展史的契合点。“赤子初心”系列报道在策划时,从不同板块、不同领域选择代表人物,以求多角度反映企业的发展成就。12位人物分别来自火电、水电、核电、海上风电、陆上风电、煤炭、科技、金融、国际化、扶贫、抗疫、碳中和等领域,基本涵盖华能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议题,在反映企业发展的同时,折射出经济社会的发展脉络。
3.找准个体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契合点。12位人物的故事能否承载起100年的厚重,是策划在选取人物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经过基层企业推荐、比对、筛选,“赤子初心”系列报道最终确定了12个领域的12位代表人物。比如,西安热工院科技专家高汉襄的工作经历就是一部浓缩的我国电力科技发展史;南通电厂总工张铭建设华能第一批电厂——南通电厂的过程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外资办电的过程;澜沧江公司马洪琪院士的经历见证了我国水电事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程;原伊敏露天矿矿长高登来经历了露天矿从荒无人烟到如今的绿色矿山,这也是我国煤炭发展史的一部分。还有中青年一代,如抗疫英雄罗家庚,从微观层面重现了武汉保卫战,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援青干部钟秋平是举国上下奋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宣布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有力注脚;风电场建设者闫安,经历了新能源近十年来从大发展到三北地区拉响警报再到大发展的曲折。
个人经历的起起伏伏,折射出大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而12个老、中、青代表人物依次出现,又代表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宏大主题通过策划实现了在企业的落地。
二、深采写,挖出普通党员的“共情”故事
“赤子初心”系列人物选取的都是身边普通党员,更容易引起群体共鸣,因此系列报道从启动之初就确立了“深入挖掘故事、力求情感共鸣”的报道原则,为共情传播打好基础。
1.进行扎实充分的采访。写作一分钟,访前“十年功”。为获得详实、有报道价值的写作素材,报道团队成员进行了扎实的访前准备,翻阅了《中国工业史(电力工业卷)》《热工院人》等诸多文献资料,认真学习了上百页核电、金融等相关专业资料,详细了解了我国能源工业近十年的发展脉络等,为采访做好准备。
新闻作品“七分靠采、三分靠写”。由于系列报道所选人物年龄跨度、阅历差异较大,老一辈电力人履历丰富,但因年代久远、记忆模糊,难以完整复述细节,年轻一代电力人或是年龄小、经历简单,或是谦虚、不善言辞,为此报道团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外围采访,从受访者的同事、亲友、入党介绍人等多方搜集信息,继而深入挖掘有价值的素材,以便对主人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采访。
系列报道采访过程前后历时4个月,团队到过高汉襄老人的家中、深入过“黄金人”夫妇工作的核电站、走访过罗家庚在抗疫期间封闭入住的酒店,坐船出海去到过陈佳志建设的海上风电场……这些都为此次系列报道能够生动、深入地展现人物做好了铺垫。
2.注重选择有矛盾冲突的故事。为突出文章的可读性,“赤子初心”系列报道在前期采访中非常注重对矛盾、冲突点的挖掘,并在后期写作中注重选取“不平淡”的情节入列,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更丰满的人物个性。如躬身科研一辈子的高汉襄老人,在攻克了多项热工技术、指导了无数学生之后,却默默划掉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申报名单上自己的名字,只因要把获奖机会留给年轻人,这一转折让读者为高老的精神境界肃然起敬。高登来面对伊敏露天矿边坡突然出现的3平方公里裂痕,没有选择停工停产,而是在地下有人作业的情况下,坚持用科技力量解决了安全难题,期间背负的安全压力让人感同身受。武汉抗疫英雄罗家庚,在电厂封闭期间想方设法帮工友买鼻炎药,女儿同期高烧在家也无药可吃,他却帮不上忙,这种对比反差让罗家庚舍小家顾大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3.行文紧密结合党员这一身份属性。“赤子初心”系列报道的目的是通过刻画人物,以点带面体现华能党员的精神风貌,展现一代代共产党员的接续奋斗,所以在采写过程中,既要挖掘受访者人生经历的曲折故事,又要挖掘他们“党员”身份的特殊性。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以及每位受访者的经历,“赤子初心”系列报道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在字里行间流露了出来。
瑞丽江水电站筹建初期条件异常艰苦,刘建通睡在几根木桩钉起来的床上不敢翻身;绿色煤电项目IGCC示范电站投产在即,李志强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冬不眠不休调试控制电缆,他们让读者看到了攻坚克难、勇挑重担、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华能党员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上世纪80年代,为编制第一个进口机组的运行规程,南通电厂张铭抱着英汉词典不分昼夜翻译说明书,力求原汁原味;为研发新款金融产品,贵诚信托温薇薇研究上千页资料,一点点学懂、摸透,读者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爱学习不服输的劲头。
4.“我的初心”贯穿全文始终。“初心”是该系列报道的核心议题。围绕初心是什么、怎么践行初心、如何永葆初心,报道对受访者的内心进行了深度挖掘。在写作中,人物的成长历程是明线,“初心”则是暗线,贯穿全文始终。
文章在讲述主人公的奋斗故事时,穿插讲述入党情节,如钟秋平、温薇薇家人都是党员,从小耳濡目染,一直将入党视作人生追求;高登来、陈佳志受同事、导师感染,觉得自己也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高汉襄在武汉大学就读时亲眼见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残暴,坚定了对于共产党的认同;马洪琪因在援外项目中表现出色,火线入党;闫安则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后产生了强烈的入党念头。入党故事的重现,为后续讲述“如何永葆初心”埋下伏笔。
系列报道中,主人公在遇到困难挫折、想要放弃或者面临艰难抉择时,“初心”往往成为他们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南通电厂建到一半,外国专家突然全部撤走,此时的机组频繁跳闸,面对棘手的难题,张铭顶住压力带领大家自主攻关,因为他在清华求学时就立下志向——“为国家早日发好电贡献力量”。王远磊、温丽丽进入石岛湾13年,始终精进技能、不离不弃,因为他们要“干最先进的堆型、发最高效的电”。90后陈佳志、闫安在艰苦的海上、高山上建设风电场,亲朋们却身处城市过着安逸的生活,这种心理冲击曾经让他们产生过动摇,却因“让新能源点亮更多灯火”而重新振作。每个人的初心虽然表象各异,但深究其中,都有着为国为民的精神内核,作品让受众真切感受到了身边人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在受众心中树立起“赤子初心”的精神标杆。
三、善传播,运用全媒体思维提升传播效果
在新闻链条上,奋斗故事是起点,直抵人心是目的,融合传播是路径。“赤子初心”系列报道在策划初期就融入全媒体思维,要求团队一次性采集多种报道形式,包含文字、图片、视频等,为融媒体传播做好准备。系列报道通过企业内刊、网站、微信等多平台传播,并根据不同平台进行不同的包装:杂志、网站发布的内容更为详尽;网站、微信上的形式更丰富,发布文、图、“我的初心”点题视频,并为12人制作“全家福”,对全系列报道进行回顾。系列报道刊发后,良好的共情传播力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网友纷纷通过留言对身边的榜样表达敬意。该组报道在华能自有新媒体平台总阅读量超过5万,并被人民网、新华网、澎湃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转载,其中在新华网平台阅读量累计近40万,为企业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提供了创新样本。
(本课题组成员包括:陆文辉、张艳燕、彭艳娇、李叶、白璐、杨心蓓、李昕葳)
本文转载自《传媒》杂志2022年第3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