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首页    >    新闻中心   >   特辑    >  观点

俄乌冲突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与启示

字号:
发布时间:2022-06-08    信息来源:中国华能

自俄罗斯在乌克兰开展特别军事行动以来,欧美国家开启对俄罗斯政治、外交、经济、金融等方面综合制裁,触发世界股市、汇市、能源、粮食、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剧烈动荡。作为对地缘政治因素高度敏感的行业,俄乌冲突以及后续各种制裁与反制裁措施势必将深刻影响全球能源格局,给中国能源安全保障和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带来极大挑战。

2021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俄罗斯石油储量约占世界储量的6.2%,居世界第六位;原油和凝析油产量名列世界第二。俄罗斯天然气储量约占世界储量的19.9%,居世界第一位;产量列世界第二。煤炭约占全球可采储量的17.2%,居世界第二位。出口方面,俄罗斯为全球第一大管道天然气出口国,占全球出口的26%;全球第二大原油出口国,占全球出口的12%;全球第三大煤炭出口国,占全球出口的18%。

能源是俄罗斯经济命脉,2011~2021年间原油和天然气收入占俄罗斯政府平均年度总收入的43%。而在俄乌冲突发生之后,由于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和遭受全方位的制裁,这一占比越来越高。

一、中俄能源合作现状

能源合作一直是中俄双方务实合作中分量最重、成果最多、范围最广的领域,是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6年开始历经20余年,中俄能源合作步伐逐步加快、合作领域逐渐拓展、合作成果日益显现,合作范围从油气逐步拓展到煤炭、核能、新能源等领域。

2021年,中国进口原油5.13亿吨,进口天然气1.22亿吨,是世界第一大原油、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其中,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为7964万吨,是仅次于沙特的中国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数量为1207.62万吨,是中国管输天然气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和液化天然气第六大进口来源国。此外,俄罗斯还是中国第一大电力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煤炭进口来源国,煤炭进口数量仅次于印度尼西亚。所有能源产品合计,俄罗斯是中国第一大能源进口来源国。

能源贸易之外,两国间的重大战略性项目特别是在油气管道、核能等领域的合作成效显著。目前,中俄原油管道、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亚马尔液化天然气、田湾核电站1~4号机组等重大合作项目稳定运行。阿穆尔天然气化工综合体项目、北极2号液化天然气、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以及徐大堡核电站3、4号机组等项目有序推进建设。

2月份,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并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期间,双方有关部门和企业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远东天然气购销协议》《〈保障中国西部炼厂供油的原油购销合同〉补充协议3》等。俄气公司2月4日公告披露,中俄远东天然气购销协议是两国签署的第二份天然气长期供应合同,经由“远东管道”输气。该线路达产后,俄气每年输往中国的管道天然气供应量将增加100亿立方米,加上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输气量,届时对华供气总量将达到每年480亿立方米。

据俄罗斯能源部官网信息,目前中俄两国在协商中的管道项目有以下几个:一是被俄方称为“西伯利亚力量-2”的管道,即气源地为雅库特州过境蒙古国的中蒙俄管道。二是中俄远东线天然气管道,从俄符拉迪沃斯托克至中国,气源地为萨哈林。三是中俄西线管道,从俄罗斯中部到中国新疆汇入西气东输管线,这条管道双方在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立项后就已开始谈判,但是一直未有结论。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进口原油1.71亿吨,减少4.8%,进口均价每吨4323.6元,上涨54.3%;天然气3586.6万吨,减少8.9%,进口均价每吨3842元,上涨72.1%。但是自2021年12月以来,俄罗斯通过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对华出口天然气量从2800万立方米/天提高到4300万立方米/天,增加约54%。

今年前4个月,进口煤炭7540.6万吨,减少16.2%,进口均价每吨1004.6元,上涨109.1%,进口来源国依次为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蒙古等。据俄罗斯卫星新闻网报道,中俄近期就使用人民币结算煤炭贸易达成共识。值得关注的是,欧盟等国对俄罗斯煤炭提出制裁措施,未来将禁止进口俄罗斯煤炭,长远来看这部分煤炭极大可能将流向中国市场,预计未来中国进口俄煤数量将大幅增加。

二、中国能源行业受俄乌冲突的影响

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中国进口能源产品成本增加

俄乌冲突直接导致国际基础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增加中国进口成本。2022年3月国际原油价格突破了130美元/桶,目前仍在100美元/桶高位波动;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最高价一度突破3500美元/千立方米。以2021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计算,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涨1美元,中国原油进口将多支出35亿美元。2021年中国进口天然气金额3601.0亿元人民币,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56.3%。以此推算,国际市场1吨天然气价格上涨1美元,意味着中国每年要多支出12亿美元。由此,中国进口油气的成本将显著上升,将会给中国造成较大的影响。

受欧盟煤炭禁令的冲击,欧洲、亚洲的煤炭期货价格均明显上涨,考虑到全球不断上涨的电力需求和新增煤炭供应不足等因素,煤价很有可能长时间维持高位。

2.成本压力传导至电力、石化等行业,推高社会通胀风险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作为基础资源和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产业链下游的成品油、化工原料和电力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支撑。因此,上游资源价格的上涨,将沿着产业链向下游传导。而产业链下游行业由于企业较多,相对分散,市场竞争激烈,这就意味着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将提高下游产品成本。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压力增大,最终通过生产链逐步传导至消费端,导致居民消费支出增加,社会CPI指数上行压力加大。

3.中俄能源合作形式和内容迎来变化

俄乌冲突后,欧洲大量减少从俄罗斯进口能源,能源作为俄罗斯经济支柱,势必会选择其它出路,而中国是最优的选择之一。在中俄战略合作上不封顶的背景下,未来中俄能源合作会进一步深化、中俄能源贸易将会大大增加,这对稳定中国能源供应和价格是非常有利的。不过也要看到,未来中国增加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将面临两个风险:一是对单一国家形成过高的能源依赖,不利于能源进口多元化;二是欧美国家目前正在积极考虑中方通过加大贸易量等手段支持俄罗斯,西方将对中国一并采取制裁措施,此类措施一旦实施,中俄能源贸易将面临一定风险。

近期国内各港口信息显示,目前中俄油气贸易合作方式出现了新的形式。由于受到国际跨境贸易和资金流动限制,俄罗斯各能源公司纷纷在我国开设子公司或者合资公司,并开设人民币账户,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并且,来自俄罗斯的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现货价格较市场价格约有20%~40%的下浮。例如,目前青岛港俄罗斯ESPO原油到岸价格约75美元/桶,为国际市场价格的70%。

4.欧美能源公司撤出俄罗斯,中国能源企业迎来机会

随着美欧国家对俄制裁措施不断加码,在其政府和舆论压力之下,部分国际能源企业纷纷从俄罗斯撤资或中断项目合作。截至目前,英国石油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壳牌、埃克森美孚等先后宣布退出与俄罗斯相关能源企业的合作关系,德国和法国能源企业在俄罗斯的电力资产正在寻求买家。西方能源公司的退出,中国企业或择机进入其上游领域。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壳牌石油公司目前正在出售其在俄罗斯“萨哈林-2”项目27.5%的股份。中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已准备联合收购壳牌持有的资产。

5.为建立人民币国际结算体系带来机遇

由于美欧对俄发起SWIFT制裁,切断俄罗斯部分银行与全球银行系统间的联系。在SWIFT制裁下,与俄罗斯开展国际能源贸易面临支付、结算的问题与风险。因此,未来与俄罗斯的国际能源合作、贸易等关系或将面临多层次的、复杂的不确定性和金融风险,但这也为人民币国际结算带来了机遇。俄罗斯联邦负责能源事务的副总理诺瓦克表示,以人民币交易俄罗斯石油和煤炭的协议已经具备,目前俄财政部和央行正在细化这一方案。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接受俄塔斯社采访时表示,中俄之间的贸易活动在很早以前就开辟了本币支付通道,卢布和人民币在整体支付额度中占比已经高达17.5%。并且可以预见,随着将来双方合作的不断扩大,本币结算的比例还会继续扩大。另据彭博社报道,首批用人民币支付的俄罗斯煤炭和石油即将进入中国。

三、能源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俄乌冲突为国际能源供应链和世界能源格局带来深刻变化,也给正在经历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供应格局多极演进过程中的中国能源行业诸多启示,使我们将传统的能源供应安全与环保和气候变化紧密相连。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是将能源的资源属性转化为制造业属性的过程,也是我们摆脱化石能源路径依赖、筑牢中国能源安全保障的必由之路。

1.以“双碳”目标为指引构建现代化能源供应体系

统筹推进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就是要建立多元化能源供应链,加快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大力推进以沙漠、戈壁等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分布式新能源建设,对区域内现有煤电机组进行升级改造,使之为新能源发电提供调节支撑;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先立后破统筹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能源系统各层级上尽可能地降低对外依存度,通过技术手段、政策手段从根本上提升能源系统的抗冲击、抗风险能力,在推动中国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构建起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能源体系,不断提升能源系统安全水平。

2.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清洁煤电的基础保障作用

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煤炭自给率高,这种能源分布状况决定了短期内中国很难改变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正确认识用煤与减碳的关系,在协同推进能源供给安全和低碳转型中十分关键。有序释放先进煤炭产能,根据发展规划合理建设支撑性、调节性的先进煤电。为此,应推动煤炭清洁高效生产和选洗,抓好电力等主要用煤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大力加强散煤治理,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迈上新台阶。

3.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

在能源消费清洁低碳化的进程中,电力占据着能源体系的主导地位,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既是能源电力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以保障能源供应为前提,保障电力持续可靠供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智慧能源技术,在传统电力系统基础上,增强灵活性和柔性,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现多能互补、源网荷储高效协同,有效平衡新能源的波动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实现智慧友好,提高电力系统主动应对风险的能力。

4.以再电气化实现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

2021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为分别为72%和45%,是中国能源供应链安全最大软肋。再电气化的过程就是通过绿电替代,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油气资源主要用于化工需求,以保证能源供给相对安全、独立自主。按照“双碳”目标要求,预计到2060年,中国电能消费比重将超过7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超过80%,清洁能源发电量比重将超过90%,在此趋势下,“再电气化”成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路径。在生产端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消费端实现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以电为中心、电力系统为平台,充分利用现代能源、材料和信息技术,在传统电气化的基础上,以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为方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现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高度电气化社会。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们应积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坚定不移立足本国资源禀赋,多元化构筑能源供应链,先立后破加快以绿色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步伐,构建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再电气化,进一步夯实中国能源安全保障。

文字:新闻中心 贾渊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