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万家灯火 护百姓温暖 首页    >    守万家灯火 护百姓温暖

呼和浩特热电厂:让北城“热乎”起来

字号:
发布时间:2023-02-08    信息来源:中国华能

呼和浩特,祖国正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冬季外面呵气成冰、家里热气腾腾,这是北方人的冬季记忆,是一个家的温暖,更一座城的温度。供热是北方冬季最大的民生工程,作为呼和浩特市最大的单体供热单位,呼和浩特热电厂承担着市区五分之一的供热面积,3370万平方米,12万多热用户,将民生责任扛在肩上、记在心中。

温暖背后的“热力值守”

在电厂热网部管辖的区域内,有居民住宅区911个,其中20年以上的老旧小区占比高达60%,在每个冬季的严寒期,为了保障热网正常运行,热力站必须24小时有人驻站值守。

热力站大多条件艰苦简陋,值守人员困了席地而睡或用椅子搭床、饿了泡方便面充饥,更难的是,由于疫情影响,原本就比较分散的热力站,只能分配两个人值守。

和兴家园小区内的县府中心站大多数都是老旧小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共有13个热力站,原本有8名人员值守,但人员吃紧,只有站长董潇和运行值班员李贵第一时间进站值守。在接到一次管网抢修完毕已经补水升压通知后,董潇和李贵背着工具开启了长达48小时的调试工作。他们横跨各个分站,依次检查设备送电、试转循环泵、排气等步骤,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设备调整至最佳状态。

这期间,董潇和李贵与时间赛跑,白加黑连续作战,钻地沟,查阀门,启动补水泵,处理用户小区漏点等等,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逐个攻克“急、难、险、重”任务,保障了县府中心站13个热力站供暖正常。

“做好县府中心站的集中供热服务保障,一定让百姓冬天有个温暖舒适的家。”这是县府中心站站长董潇在保供任务面前的郑重承诺,更是每一位呼厂热力人坚守岗位、温暖守护首府市民的最朴实无华的实际行动。

暖心暖家的夫妻档

“这个供暖季保供任务艰巨,厂里号召大家驻厂工作。”刚下班的运行部全能主控张宇翔对妻子寇佳丽说道。

“我也正要和你说这个事情,我觉得单位现在肯定非常需要人手,但我们一起驻厂,家里母亲和孩子怎么办?”寇佳丽边说边收拾衣服。

“你都开始收拾衣服了,肯定是打算要去驻厂了。”张宇翔笑道:“其实厂里知道咱们的困难,你可以不用去驻厂。”

在大局面前,张宇翔和寇佳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驻厂,虽然家里有患病的六旬母亲和不到9岁的孩子需要照顾,但夫妻二人共同商量后决定带着孩子一起驻厂,在为老母亲买够充足的物资并与社区工作人员联系帮忙关照老人后,他们便带着孩子来到厂里。

这已经是他们第二次带着孩子驻厂了。张宇翔因为运行岗位的特殊性,不分昼夜坚守岗位,保障机组正常运行。寇佳丽是运行部煤化验员,这对伉俪除了岗位上的辛勤付出,每天下班后张宇翔都要陪着老人视频聊天,及时了解老人情况,缓解老人独自在家的孤独感,妻子则在一旁负责辅导孩子学习。在问到是否觉得辛苦时,夫妻二人相视一笑说:“我们一直在自己岗位上从未缺席过,这是特别骄傲的一件事。”

与时间赛跑的供热抢修

10月20日,呼和浩特热电厂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要求对一座闲置多年的公寓楼恢复供热,作为供医护人员临时使用,任务十分紧急,务必保证24小时内让整栋楼供暖用热。”副厂长马学军回忆。

24小时之内完成公寓楼的供热抢修任务,面对工作量大、人员短缺、物料缺乏等重重难题,热网部参与抢修人员分工协作,抱着“早一分供热,医护人员就能早一分入住”的想法,全力以赴。

由于供暖设施已经4年没有使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在更换过程中极易造成二次损害,给更换工作带来不小的麻烦。抢修的大男人们,小心仔细,手中的管钳、扳手犹如拿着绣花针,谨慎操作。

“这几个弯头锈蚀太严重,必须更换。”

“这几片暖气片也得换新的。”

“这几截管子老化了。”

“这些阀门也不行了。”

“这几个排气阀也必须换了。”随着检修的深入,很多设备问题也随着暴露,可是去哪里购买零七碎八的配件呢?抢修时间紧迫,电厂紧急联系,辗转凑齐了需要更换的配件。

与此同时,公寓楼属老旧建筑,地下管沟的设计已不符合现在的抢修操作,下沟作业存在安全隐患。针对这一情况,热网部紧急制订方案,决定从上方凿孔进行通风。没有图纸、不明具体线路,热网部部长助理张利平凭借多年经验,通过沟槽进口不断摸搜着环状沟的线路,经过3个多小时的努力,11个开孔点精确无误,达到了良好的通风效果,具备受限空间作业条件。

历经了20多个小时的不眠不休,抢修工作圆满结束,抢修人员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冬季保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正是有了这样一群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有为的“勇士”们,确保了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连续20年为首府百姓安全稳定供热,创下了单日发电量2265.112万千瓦时的历史新高,充分彰显华能的“三色”使命担当。

文字:呼和浩特热电厂 魏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