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首页   >   社会责任   >   乡村振兴

让贫困村变成脱贫“领头雁”

字号:
发布时间:2020-04-07   

“皮肤就要像农民一样黑,手上要有农民手上一样的老茧”,这是一代伟人毛主席对后人的要求,也是临沂电厂派驻扶贫村——兰陵县向城镇卜家楼村的“第一书记”侯宝聚和赵兴彬所坚持的扶贫理念。两年时间,他们真正走到了农民当中去,让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变成省里脱贫“领头雁”,在沂蒙大地上树立起华能“第一书记”的品牌。

走进群众心里的“开门红”

为坚决响应“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2018年4月21日,临沂电厂党委经过慎重考虑,选派侯宝聚和赵兴彬两人到卜家楼村任职第一书记。

习惯了在城里上班的侯宝聚和赵兴彬,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转换身份融入到农民当中去。为了找到合适的契合点,他们走家串户了解情况,伏下身子熟悉环境,学习当地话、成为当地人。与村民同去玉米示范田,与党员一起打扫村内卫生,裤脚上沾满泥土、胳膊腿上被叮满包,村民们看到第一书记和自己一样劳动干活、不怕脏不怕累,纷纷开始主动和他们熟络起来。

卜家楼村有一片四周高、中间低的农田,早在80年代初有一道排水渠,但渐渐的原有排水渠被填成了农田,中间坑洼逢雨必淹,排水困难,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产,积年累月恶性循环。了解了情况的两个书记和村“两委”商量后决定尽快为村民解决这一困难。

很快,排水渠的施工方案制定完成,2018年6月9日工程正式动工。4台挖掘机同时工作,两位第一书记一直轮流在现场协调。经过6天时间,长1800米、宽3米的排水渠顺利完工。彻底解决了村民30多年的“心病”,叫好声一片,这也成为两位第一书记走进群众心里的“开门红”工程。

让土地“生出”钱来

卜家楼村位于临沂市兰陵县西部,北为山区、南系平原,其气候水利条件极其适宜果蔬等农作物的生长。两位第一书记驻村后积极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提出利用区位优势,依托向城镇“菜园小镇”国家级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实施了“蔬香门递”田园综合体项目。在发展最基本的蔬菜大棚的同时,工作组还提出“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蔬菜产业强园”的发展战略,鼓励净菜加工、包装、设立品牌。工作组还通过与村党支部创办的合作社共同努力,开设了“蔬香门递”官方网站,进行线上果蔬销售;注册了“蔬香卜楼”品牌商标,加速“一村一品”建设;打造了“新农人之家”,引进了高科技物联网设备;鼓励成立“蔬香门递”营销中心,建成4车9人的配送团队。

两年来,第一书记协调部委办局争取扶贫资金累计达2500余万元,建成了卜家楼村“蔬香门递”田园综合体600余亩,67个高科技温室大棚,积极引进屋顶光伏发电产业项目,助力集体经济再增收、再发展。村集体年收入预计可达40万元,菜民年人均收入可达6.5万元。目前,卜家楼村已成为温室大棚面积大、温室果蔬产量高的“山东南菜园”的重要“菜篮子”基地,当地菜农纷纷鼓起了“钱袋子”。

让农村真正靓起来

富了口袋,第一书记工作组也没有忘了村民的脑袋。侯宝聚担任文化站长,“三色帆”志愿服务马甲出现在“讲模范故事”、“评先进典型”“乐文明实践”“庆传统节日”等文化活动现场。卜家楼村农家书屋在两位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建成,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学生辅导书籍、科普故事书籍等各类书籍近千本。

2018年,卜家楼村文化氛围大幅度提升,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时代文明宣讲团和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队伍,对村内9街32巷5处文化广场进行“美化”“亮化”“绿化”等提升打造工作,一改过往“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贫困落后旧态。

为巩固村庄发展成果,继续打造留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工作组投资30余万元进行再提升工作。通过疏通1800米的疏水沟渠,解决农业生产“涝心病”;通过打造“美在农家”示范区,完成260余平方米的墙画绘制;通过拓宽“蔬香门递”党建大道,完成8000平方米的生产路修缮;通过年节挂灯笼、修路沿石、整绿化带,完成3000多米的村庄主干道设施提升。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成功培树了50家“美在农家”示范户,30家“美在农家”星级示范户,2018年该村被光荣评选为“美在农家”示范点,“美丽乡村”示范点,“产业振兴”示范点,“移风易俗”示范点、临沂市第四批派驻“第一书记”典型经验推广示范点,提前4个月超额完成两年任职任务。

截至2018年12月23日,卜家楼村最后一批贫困户已顺利脱贫。扶贫目标虽已达成,但两位第一书记的工作还在继续,他们将继续为卜家楼村的发展解决更多的后顾之忧,让脱贫的村民们在奔小康的路上走的更稳、更远。

文字:临沂电厂 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