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首页   >   社会责任   >   乡村振兴

民族乡甩掉了“穷帽子”

字号:
发布时间:2020-10-21   

水泥路四通八达,砖瓦房整齐划一,青山绿水环绕……这里是内蒙古扎兰屯市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马龙沟村。

2017年初,按照党中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扎兰屯市委市政府帮扶工作要求,扎兰屯热电厂开展对马龙沟村76户18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工作。

几年来,帮扶小组的汗水撒在了田间地头、撒在了乡间小路、撒在了贫困户的心里,辛勤的汗水也浇灌出喜人的果实——2018年11月,经国家第三方对精准扶贫评估验收,马龙沟村村民全部脱贫摘帽。2019年底,76户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00元,是2017年初的两倍,彻底甩掉了“穷帽子”。如今,在扎兰屯热电厂一以贯之的帮扶下,马龙沟村稳步巩固脱贫成果,目前无一人返贫。

芍药园,“两不愁”的“致富花”

“这几年,党的惠民政策特别好,帮扶单位扎兰屯热电厂给我们送政策、送技术、送温暖,无论是农业种植还是畜牧业养殖,实现了规划有菜单、供应有清单、销售有订单的产供销一条龙,现在这日子啊,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摘掉贫困帽的毛明志满脸幸福的笑容。

扎兰屯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种植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怎样才能把华能“三色”使命落实到位,突破传统的种植单一、靠天吃饭的瓶颈?脱贫致富的新路在哪里?这是扎兰屯热电厂在开展帮扶工作中反复思考的问题。

找到穷根才能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才能精准脱贫,调整种植产业结构、产业兴农势在必行。扶贫小组人员开始逐户走访,田间地头和村民的炕头都是帮扶人员的“阵地”,经过反复分析研究、探讨斟酌,一个点子让大家眼前一亮:种植药材!

帮扶小组人员入户算好收入对比账、明细账,联系农技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协调收购单位达成收购协议,一系列的举措看上去有板有眼,渐渐让贫困户吃下了“定心丸”。

“别说,这芍药真是个宝儿,开花漂亮,让我们这几年开展起特色旅游观光,它的根儿是药材,这几年市场也好,就靠这些芍药,我年收入达到6万多元,是种植玉米大豆的3倍,芍药花就是我们的致富花!”生活状况今非昔比的毛明志也不忘带动身边人共同致富,如今,村里6户人家都学着他种起芍药来。

土坯房,“三保障”的“落伍者”

“现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是我父母住过多年的土坯房,现在已经没人住了,它已经‘落伍’了,可惜父母没赶上这新时代。”王海龙闲时会蹲在土坯房前,吸上一袋旱烟,回想几十年的苦日子和几年来生活的蝶变,“我从2017年开始养羊,4年来,从最初的50只发展到现在的100只,年收入也在5万多,扶贫政策无息贷款帮了大忙,新房子也住上了。”

扎兰屯热电厂坚持扶贫先扶志且扶智,为贫困户实现医疗、教育、住房“三保障”提供支持。几年来,与扎兰屯市人民医院共同开展“送医下乡”保健康活动,医疗专家组赴马龙沟村为贫困户及村民体检、治疗,共诊治200余人,并捐赠了血压仪等医疗物资;开展“送物下乡”暖心房活动,共捐献旧衣物200余件,每到春节前走访慰问贫困户,送去慰问品,暖了大家的心;开展“送经下乡”门路广活动,注重人才兴农,赠送贫困户理论教育、果树栽培、养殖技术等书籍200余册,并与村委会一同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技术培训100余次,引导50余人外出打工;22户贫困户享受国家保障房,农村合作医疗全员参与。致富经融合了产业链,大道理揉进了小日子,全厂职工更是按照集团公司消费扶贫的理念踊跃购买贫困户的禽蛋、杂粮等农副产品。

先锋岗,小康路上“党旗红”

“这片玉米试验田长势不错,看来这个品种是选对了。”“可不是,亏得你们帮扶小组与乡里的技术员沟通,疫情期间用微信和‘村村通’大喇叭进行科技培训,春播之前又进行了现场培训,让科技种田走进百姓家。”7月21日,扎兰屯热电厂帮扶小组组长才福军和帮扶对象郭殿发一起查看玉米长势,满心欢喜。

扎兰屯热电厂坚持党建兴农,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立足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沉下心扑下身。积极发挥帮扶工作小组党员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扬“把支部建在连上”的作风,成立了帮扶党小组,设立了3个“先锋岗”。

此外,通过与帮扶村联合开展“送政策入户”“送温暖入户”等主题党日活动,征集贫困户对2020年全面决战决胜小康社会的意见建议,把集团公司脱贫攻坚“红色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这几年,帮扶组帮我们选项目、选种子,施肥打药、割草锄地,他们的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帮扶干部还买了两头小猪给我,圆了我几年来想养猪的一个梦。他们帮我们,我们信他们,就像家人一样,这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有劲。”泥土的芬芳浸润着勤劳致富的希望,青青的草场托载起小康生活的梦想,刘淑贤每每提起扎兰屯热电厂的党员,感党恩的心情溢于言表。

文字:扎兰屯热电厂 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