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首页   >   社会责任   >   乡村振兴

华能构建大扶贫格局

字号:
发布时间:2020-09-14    信息来源:中国华能

面对脱贫攻坚战,华能澜沧江公司主动担当,以“挂包帮”、西藏“强基惠民”、“直过民族”精准扶贫为平台,用电力企业优势构建“立足一条江、跨越两省区、挂包三个村、帮扶四个县”的大扶贫格局。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一天一个样,华能集团来给我们建起了文化室和小广场,过年过节组织活动有地方了,我们也有了自己的佤族乐队,农活不忙的时候我们就聚在一起射弩、对歌、打陀螺、打歌,我们佤族日子就跟我们身上穿得衣裳一样,越来越红火啊。”双江县小新寨村村民刘华激动地描述村里的变化。

2016年,华能集团与云南省政府签订了《帮扶云南省拉祜族、佤族脱贫攻坚合作协议》,澜沧江公司投入资金20亿元,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精准帮扶澜沧、沧源、耿马、双江四个县的拉祜族、佤族两个“直过民族”脱贫攻坚。

“直过区”经济起步晚,贫困程度深,基础薄弱,人口素质普遍偏低,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澜沧江公司在帮扶中,从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文化培训“三个着力”增强贫困区发展动能。

在小新寨村,澜沧江公司根据佤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结合华能帮扶资金,打造佤族文化旅游村,原本贫困落后的佤族村落变成了集生态、文化、民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村落,有了收入,村民们的精气神也提了起来,偏远的佤山显现出一幅和谐的小康画面。

精准扶贫,带动贫困地区百姓学会自力的可持续发展是根本。澜沧江公司派驻7名扶贫干部扎根“直过区”,对百姓进行智力与志气的帮扶,为他们出点子,带动他们发展产业。

在耿马县,扶贫干部带领百姓将当地“遍地都是”但无人问津的木姜子打造成“佤鄉山胡椒酱”特色农业产品,结合消费扶贫,形成产销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小产品走出了大山;在沧源县满坎村,150万元华能帮扶资金助力贫困村新老产业齐发展,并培养养殖大户,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澜沧江公司对口帮扶的澜沧县,是全国最大的“直过民族”聚居区,公司投资13.5亿元集中帮扶澜沧县脱贫攻坚。

在澜沧县竹塘村,公司实施科技扶贫,与“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团队开展跨界协作,探索“华能+科技+贫困户”的模式,实施澜沧县林下有机三七和冬季马铃薯种植科技项目,澜沧江公司投入的400万元资金,用于林下三七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到了田间地头,打通了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堵点”,实现了传统种植产业向绿色生态产业的提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促进贫困户增收,实现了扶贫扶智扶志的提升,使贫困户掌握实用技术,培养脱贫带头人,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绿色、生态与科技相融合的产业项目,成为云南省因时因地、精准实策,产业助脱贫的典范。

经过努力,双江、耿马、沧源三县于2019年提前脱贫摘帽,澜沧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34%,对口帮扶的拉祜族、佤族两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澜沧县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从2015年开始,澜沧江公司积极参与“挂包帮”,挂联帮扶临沧市大田山村和曲靖市白岩村脱贫奔小康。在对大田山村的帮扶中,公司主要领导带头,29名干部职工直接挂钩65户贫困户,把真情注入得更加的精准。公司投入的1022.5万元资金,帮助村民建新房、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利用漫湾电厂的区位优势,建立了一线服务和定期走访机制,把帮扶的效果落到了实处。在公司的精准帮扶下,大田山村和白岩村相继脱贫摘帽。

澜沧江公司全面参加西藏“强基惠民”,在海拔3700米的西藏当佐村,从2011年开始连续9年派驻驻村工作队,驻村工作队员在高原缺氧的西藏地区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治区驻村的“七项重点任务”一项一项逐一落实,通过实施49项惠民项目,帮助当佐村摘掉了世代扣在头上的贫困帽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多年来,澜沧江公司共派驻53名扶贫干部,扎根一线,帮扶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从“直过民族”精准扶贫到“挂包办”“强基惠民”,澜沧江公司真情真意真扶贫,圆了边疆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梦想。

文字:苏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