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
首页 > 社会责任 > 乡村振兴
太阳下的翁邦拉
从澜沧县城出发,一路向着西北方向到雪林乡,3个多小时的盘山车程后,在一片山顶的开阔地,雪林乡的翁邦拉就到了。华能澜沧江公司的扶贫干部普建广指了指跟前的山说:“翻过这座山就是缅甸的地界了。”
跃入眼帘的翁邦拉,干净整洁。一块刻着“中国华能帮扶寨——翁邦拉”的景观石立在寨口,以一个宽阔的大广场为中心,崭新的房屋连排布置在周围,每户农户家门前的旗杆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佤族特有的茅草屋顶和牛头图腾让新村的特色更加的鲜明。
地处祖国西北边境的雪林乡有92.5%的人口是佤族,属于“直过区”。翁邦拉是一个“抵边新村”,搬迁前是一个古老的佤族部落,也是雪林乡最为贫困的寨子。从2016年开始,澜沧江公司对雪林乡进行精准扶贫,翁邦拉的90户贫困户从老寨子搬出来,脱贫出列开始新的生活,翁邦拉也成为雪林乡脱贫攻坚的典范。
雪林乡的党委书记周安超说:“翁邦拉是真正的实现了‘一步跨千年’。”
在翁邦拉,我们听到了这“一步跨千年”背后的故事......
从茅草屋到“茅草屋”
几年前的翁邦拉还叫左都大寨,因为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程度低,深居边境大山的“直过民族”一直被时代远远的抛在后面,也成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以前的茅草屋。
当年的左都大寨窝在一个山坳里,村子拥挤得连摩托车都进不去,全村人住在祖辈传下来的茅草屋里,茅草屋外面黑,里面也黑,不见光的屋内,中央一个火塘,旁边一个简单的大通铺,这就是一家几代人唯一的住所。
脱贫攻坚,首先要解决的是“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左都大寨要脱贫,就得先从“黑屋子”里走出来。
“因为左都大寨地理条件限制,我们重新选择了合适的地方,为90户农户规划建设一个新的‘抵边村寨’,中间我们遇到很多的困难,缺资金是最致命的难题。”周安超说。
2016年,对口帮扶拉祜族、佤族的澜沧江公司,通过深入调研,对深度贫困的左都大寨实施精准帮扶,四年内投入1297.653万元帮扶资金用于翁邦拉新村建设。
61户安居房和辅助用房建设、80000立方米场地平整、8130平方米组内道路建设、4500平方米养殖区道路硬化、7140立方米挡墙建设、1680米排水沟、200立方米蓄水池、1417米人蓄饮水主管、1506米人饮支管、40盏太阳能路灯......华能澜沧江公司的帮扶资金把周安超所说的“致命难题”化解在一串串数字里,翁邦拉的建设也一步一步从规划变为现实,房子亮堂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跟着亮堂了起来。
翁邦拉的新房保留了茅草屋顶的样式,周安超说:“这一来是要留住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二来是要将翁邦拉打造成为旅游景点,三来嘛,我觉得翁邦拉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典范,也是我们下一步开展乡村振兴的样板,边境佤寨的乡村振兴就该像翁邦拉这样!”
干净整洁的翁邦拉。
走出老寨住进新村,摆脱了贫困,乡愁却不能丢。在澜沧江公司的帮扶下,老寨子的茅草屋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并与新寨结合进行民族旅游开发,为佤乡人民多谋了一条发展的路子,新老茅草屋见证着佤族人民的幸福跨越。
现在的翁邦拉,崭新的茅草屋成为他们走出贫困最直观的结果,从茅草屋到“茅草屋”,翁邦拉的蜕变之路才刚刚开始。
山上的街子
2019年11月18日,左都大寨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的开始搬迁,90户贫困户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全部从老寨搬到了翁邦拉,这是让周安超和普建广没有想到的。
“90户贫困户自发组织,两天完成集体搬迁,这真是让我们感到意外,这里面有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佤族同胞们的思想在转变,这是脱贫攻坚最大的成效啊。”周安超激动的说。
老乡们思想的转变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自从澜沧江公司对雪林乡开始精准帮扶开始,通过实施素质技能提升、安居房工程、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完善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帮扶项目,佤乡一天一个样,山坳里发生的巨变让身处其中的百姓看到了企业帮扶的真情与实效。雪林乡是澜沧县最远的乡镇,却是普建广去得最多的地方,那个“华能派来的”扶贫干部,早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朋友。
新村建好后,左都大寨的老支书李兴智为新村取名“翁邦拉”,这是佤语“山上的街子”的意思。街子是佤乡最繁华的赶集地,亲历佤乡巨变的老支书说:“这个名字,要得!”
搬迁那天,老乡们身穿盛装,在新村的大广场上杀鸡宰牛、唱歌跳舞,早些年对陌生人的恐惧已经不见踪影,他们热情的邀请乡里的干部到家里喝酒聊天,迫不及待的想要展示自己的新生活,老乡们的热情让这个“山上的街子”真正活了起来。
在雪林乡,有人说高山顶上的翁邦拉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从古老的佤族部落到“抵边新村”,在澜沧江公司的帮扶下,边境线上的“直过民族”再一次实现跨越,赶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太阳下的翁邦拉正在明媚的道路上收获幸福。
摄影:苏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