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
首页 > 社会责任 > 乡村振兴
步履铿锵 逐梦小康
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拉着扶贫队员手激动地说:“从前,通社道路狭窄且凹凸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儿子上学我背着过河,后来又背着孙子过河去学校,背不动重孙了,就来了华能人修路架桥,把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想都不敢想的事变成真的了……你们好,华能好,党的政策好啊!”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这仅仅是甘肃公司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八年来,甘肃公司精准帮扶庄浪县三个乡镇14个贫困村,分别选派驻村帮扶干部4批34人次,实施帮扶项目67个,累计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消费扶贫350余万元。2019年公司帮扶的三乡六村,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32.73%下降到2019年底的0.71%,“两不愁”全部实现,“三保障”基本清零达标,与庄浪县其他乡镇同步实现脱贫摘帽,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距离全面小康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产业,鼓起群众腰包
初秋的李润村,果园里果树郁郁葱葱,红彤彤的苹果挂满了枝头,处处洋溢一片丰收的景象。
52岁的李润村贫困户李友柏正在果园里给苹果施肥,自从村里合作社种植苹果以来,他每天来这里打工,每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加上每年600元的土地流转费,李友柏脱贫了。
李润村党支部书记赵维熙介绍:“去年以来,李润村依托甘肃公司帮扶资金,成立了润安果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三变”改革中蝶变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2019年初,驻村帮扶队多次联系四川、贵州和广州的客商来李润村实地踏勘闲置土地,积极推销出租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广东鸿大集团果谷贸易有限公司展开谈判,促成广东果谷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与庄浪润安果业合作社村达成合作意向,签订628亩的土地租赁协议、年销售100吨苹果的订单销售意向性协议、30位农民工的长期用工协议、500亩土地25年承包经营权出租协议,这是“企业+合作社+果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也是“三变”改革的具体落实。
在农村“三变改革”中,甘肃公司捐赠75万元扶持了6个农民合作社,帮扶队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帮助合作社建章立制,规范经营,想方设法带动农户增加收入。
石岔村地处关山林缘区,草料丰富,当地一直有养牛传统。“我一没有技术二没有本钱。”石永旺心里清楚,搞养牛对他而言几乎只能是想想而已。
甘肃公司驻村帮扶队员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到像石永旺这样的年轻人在村里还很多,于是,从养牛入手,投入资金援建牛棚,协调政府为贫困群众投放基础母牛,让养牛产业助推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
这一年,石永旺的1头肉牛出栏,卖了1.42万元。点数完手中的钱,他乐呵呵地说:“依靠养牛脱了贫,今后还要依靠养牛供孩子上大学。”
目前,石岔村农民合作社共代养贫困户政府投放基础母牛127头,合作社引进新品种西门达尔28头、安格斯5头,其中每年为代养贫困户分红420元/头牛。
同样,石岔村,因地处海拔1800多米的关山林缘区,气候高寒阴湿,年平均气温只有6.6摄氏度,苹果、花椒等经济作物都不宜种植,群众只能依靠传统农业生活。近年来,甘肃公司驻村帮扶队员根据石岔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出主意、想办法,发展种薯特色产业,同时,还援助修建了一座千吨马铃薯贮藏窖,鼓励农户把土豆“藏”起来,通过反季节销售,等来年卖个好价钱,切实保护了薯农利益,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石岔村党支部书记石安生介绍:“今年,石岔村种植马铃薯380亩,估计平均亩产鲜薯1800公斤,马铃薯总产已达684吨,届时将通过马铃薯贮藏窖存贮进行反季节销售,预计总产值95.76万元,通过马铃薯贮藏反季节销售预计可增收20余万元。”
眼下,陈山村种植的千亩万寿菊进入了采摘黄金期。这种被美誉为“软黄金”的产业在这片热土上扎根结果。
“今年,陈山村千亩万寿菊喜获丰收,每斤收购价0.4元,是订单式的种植,不愁销路。”望着一亩亩姹紫嫣红的菊花,正在采摘的周贵花脸上洋溢着笑意。
“让农户脱贫致富,还得靠产业支撑。”甘肃公司驻村帮扶队长史小军介绍,“按亩产5000斤、每亩0.4元计算,1000亩预计产量2500吨,产值约200万元,可以有效增加群众收入,让荒山变金山,为农户趟出一条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走进张沟村地毯厂扶贫车间,成堆的生产原材料摆放在工作台上,工人们正在抓紧生产一批新疆订单。据了解,今年,甘肃公司捐助15万元引进的一家手工地毯加工厂,帮助家庭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我平时要接送孩子上学,也没时间找个合适的活,这个地毯厂里的工作比较合适我,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挣点零用钱,贴补家用,工作比较轻松,人心情也好,生活也充实了。”扶贫车间员工王龙霞说,要是干活麻利,一个月挣2000多元不是问题。她说:“因为地毯是纯手工编制的,花色品种多,受到了广大客户好评,除满足区内消费外,还远销新疆和青海市场。”
张沟村四社社长陈广东说:“产业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有了产业,我们可以在家门口打工,实现稳定增收,大家腰包鼓起来了,腰杆也挺起来了。”
路修,解决发展“瓶颈”
57岁的梁河村群众吴三信看着水泥路一点点修到家门口感叹道,“以后下山赶集再也不用为路难走发愁了。”
梁河村三社、四社位于半山坡,仅有的通社道路狭窄且崎岖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困难。经过帮扶工作队的前期调研,甘肃公司为梁河村群众铺筑了一条“幸福路”,解决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如今,站在村庄的高处,俯视梁河村乡村的道路,都可以看到蛛网状的道路把家家户户联通。通村通组路这些“毛细血管”结束了广大群众望路兴叹的漫长历史,越来越多农村群众实现了“抬脚走上水泥路”的梦想,更为道路两边的产业发展增翅添翼。
同样,“通路”对陈山村而言,就能快步过上了好日子。路,不仅仅是制约陈山村养羊致富带头人(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乾锁的‘拦路虎’,更是阻碍村里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
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近年来,甘肃公司对陈山村硬化了通社道路4条5.3公里、巷道18100平米,修建了排水渠1000米;建成了产业路6条9.8公里,砂化了2条4公里,彻底改善了全村的路况。
“路通了,出行方便了,产业搞起来了,环境好了,群众笑了。在陈山村,除了看得见的变化,群众的内心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群众精神了,抱怨声少了,想过好日子的人多了。”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陈山村村民陈玉德信心满满地说,“村民致富奔小康不再是奢望了,乡村振兴也看得见、摸得着了。”
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甘肃公司硬化帮扶村巷道和通村通社道路32公里,解决了14个帮扶村群众出行难和生产生活问题。同时,还为帮扶村建设了村部、新时代文化广场,并安装了79盏太阳能路灯。
村有千百样,美景各不同。乡亲们都说,这几年,家乡变得越来越美,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党建,凝聚群众合力
“村里产业发展有什么困难”“复工复产情况如何?”……这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关键时期,甘肃公司主要领导带队到几个帮扶村实地调研的场景。公司班子成员走进贫困户家中,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现状,听取对开展扶贫工作、落实扶贫政策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与派驻定点帮扶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座谈,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等。
自开展帮扶工作以来,甘肃公司认真贯彻党中央、甘肃省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落实集团公司精准扶贫“红色行动计划”,加强党建引领,创新帮扶模式,激发内生动力,推动产业和乡村振兴,带领定点帮扶贫困村群众努力实现脱贫提速、产业提效、民生提质。
变则通达。为精准做好定点帮扶工作,甘肃公司驻村帮扶第一书记与村“两委”班子深度融合,为脱贫攻坚想法子、找路子、开方子,上下衔接,发挥公司与扶贫点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探索出了新时期党建促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的新途径,推动驻村帮扶各项工作落细落实、精准到位。
甘肃公司驻村帮扶临时党支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农业技术培训8班次,培训人员158人;通过爱心助成长,为梁河村小学赠送了图书、笔记本等文体用品;通过送文化下乡,为乡亲们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传播党的政策,丰富群众生活;通过爱心捐赠,为帮扶村农民书屋捐赠各类图书2800余册;通过金秋助学,传递爱心、情暖学子,为120名应届贫困大学生捐赠助学金等一系列党群共建活动,为新时代教育扶贫提供“华能方案”,使群众从心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