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能故事   >   典范

【最美华能人】全国工人先锋号海门电厂检修部炉控班 :“精匠”班组

字号:
发布时间:2023-09-12    信息来源:中国华能


六月是广东降雨最多的日子,临海的海门电厂早早地进入了“备战期”。2023年6月15日,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海门电厂炉控班提前复查防台防汛措施,安排人员夜间每4小时巡视重要设备,炉控班班长王金润和炉控班成员更是一起奋战了一整夜,第一时间全面排查工作,实地确认各设备正常稳定运行。

“炉控班工作量大、全年无休,但他们一直都觉得自己只是在做平凡的工作。”检修部副主任郭存瑞评价这个“平凡”的班组:“他们是真正的‘精匠’。”

机组健康运行的“保健师”

在加入这个班组之前,炉控班技术员时炜无法想象这个获得多项荣誉的炉控自干班组,仅仅只有十个人。海门电厂炉控班需要维护四台投产运营十余年的百万千瓦级机组的炉控系统,管理数以万计的单体设备、监测数据点和逻辑系统,每天巡视至少要走八公里。当真正融入这个“家庭”后,时炜意识到,同事们的技术水平固然高超,班组中“踏实”的氛围更令人印象深刻。这份踏实感来自从不带着预判排查问题的严谨,来自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难杂症的专注,来自“去现场看看”的口头禅,来自同事合作攻坚互相搭台的凝聚力……

6月3日周六下班前10分钟,班组突然接到3C给煤机连续重启的通知。身为机组负责人的时炜心头一紧,担心重要设备故障影响机组负荷,迅速查看历史曲线分析故障原因。他背起刚放下的巡检包回到现场,开始排查上百个接线端子、数十种可能导致故障的原因,这一排查就到了深夜。半夜十二点,放心不下设备情况的王金润驱车回厂支援,和时炜逐一完成电流互感器、控制排线、空气开关的更换。两人回到班组时,太阳正慢慢升起,第二天的巡检消缺工作又要开始了。

“这只是检修人员的日常工作,我们必须要为设备负责。”设备维护工作功在平常,炉控班一直以“重大故障不过班,重要故障不过日”要求自身。在日复一日的细心呵护下,近三年来电厂锅炉系统故障率同比下降56.2%,电厂3号机组以满分夺得全国百万机组可靠性标杆机组称号。

攻克技术壁垒的“闯关人”

在炉控班自主建设的热控创新工作室里,时常能够看到被“大卸八块”的各类进口设备零部件。现场工作之余,班组成员便会聚集在这里,对各类设备进行反复拆装、试验,通过逆向研究、替代试验,探究工作原理、掌握性能参数、思考优化替代方案。近年来,班组先后成功修复各类进口测量仪器、控制电路板、执行机构200余台,成功完成“给煤机控制系统DCS替代化改造”等5项技术创新,先后取得5项国家专利,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从“坏了就换”到“坏了能修”再到“自主优化替代”的技能跃迁。2020年,班组在反复研究中掌握了外国公司某封闭式控制系统的垄断原理,巧妙将测量信号接入DCS控制系统,实现了设备完全自主检测及控制优化,将安全管控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021年,这项技术改造全面落地实施并在行业内广泛利用。

“能力都是‘逼’出来的”,摆在炉控班面前的,时常是没有参考资料的研究难题。2020年,海门电厂汕头市潮阳纺织印染园区集中供热改造项目进入了冲刺阶段,负责其中“控制逻辑优化与稳定性试验”重点工作的炉控班却陷入僵局。一边是为推动地区产业升级、环境整治务期必成的重点民生工程,另一边是由于疫情紧张无法到位的外部技术支援。炉控班全员以厂为家,技术攻关和节点调试双管齐下,几乎24小时连轴驻守在生产一线,最终确保了项目如期投产。如今,集中供热项目已为园区42家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工业蒸汽服务,每年可减少地区5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一流团队的“传承者”

“‘业精于勤、精益求精’的班组文化是炉控班团队得以不断成长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在炉控班成长起来的一班之长,王金润在鼓励员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技能水平、主动担当奉献的同时,不断结合现阶段班组特点,将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加入炉控班一年的新员工张逸帆和吴铭伟看来,“业精于勤”是巡视时的健步如飞和火眼金睛、是手不离工作台的有问必答,“精益求精”是专业上的吹毛求疵和刨根问底、是创新研究攻关的反复验证。班组文化就是他们坚实的“后盾”,让他们前进时有方向、学习时不迷茫。一直以来,炉控班通过狠抓员工形势任务教育,以干代练、以练促训攻坚技术难关等方法,让员工围绕中心工作不断学习新知识、扩宽新眼界、提升新技术,以“不满足”的学习氛围带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热控人才队伍。

“设备维护升级是不断上升、没有尽头的阶梯,”班组技术员商萍萍曾对新员工这么说。这个班组里厚重、实干的钻研氛围,正孕育着新时代电力工作者的“精匠”精神。“在‘领跑中国电力、争创世界一流’的新征程上,还有许多我们能做的事。”王金润说道。

文字:海门电厂 黄凌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