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能故事   >   典范

【最美华能人】全国工人先锋号澜沧江公司科技研发中心 :勇攀科技“峭壁”的水电人

字号:
发布时间:2023-10-13    信息来源:中国华能


2012年10月,澜沧江科技研发中心成立。十余年来,科技研发中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澜沧江公司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切实发挥了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2023年,这支平均年龄40岁,共有25名职工的团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从无到有:实现原创技术突破

2004年,澜沧江公司拟在景洪水电站建设水力式升船机,当时国内外既无工程经验可供借鉴,更无规范标准可循,建设难度巨大。在马洪琪院士带领下,产学研联合的研发团队勇闯无人区,从科学原理的提出到基础理论的构建,再到关键技术的解决,历经多年研究和建设,升船机终于在2011年建成并顺利完成无水调试,但在有水调试时却出现了船厢倾斜偏大问题,调试被迫中止。

科技研发中心研发团队遍访北京、南京等地的科研单位,寻找解决办法,针对性开展六项抗倾斜专题研究、进行了六次现场原型观测试验。在此期间,很多人开始质疑水力驱动式,建议回到传统的卷扬提升式。

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质疑声,马洪琪院士对大家说:“科学研究要宽容失败。水力式升船机的原理是正确的,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给研发团队吃下“定心丸”后,他便带领大家反复开展研究。那几年,南京夏天的试验大厅没有空调,特别是机械同步系统实验时,系统所处的位置接近屋顶,有9米多高、温度40多度,大家一盯就是几个小时。为了搞清楚一个技术参数,团队也会半夜进行电话讨论。经过大量试验研究分析,研发团队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在进行大量原型观测、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研究和论证后,提出全面改造措施,并在2013年底启动景洪水力式升船机技术改造。

无数次的试验后,2016年11月15日,水力式升船机正式通航,标志着世界首创、中国原创的水力式升船机在澜沧江景洪水电站得到成功实践,实现了高坝通航领域一次革命性的技术跨越,树立了世界通航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迎难而上:勇攀创新高峰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善于调查研究、敢于采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面对坝工界对碾压混凝土坝安全性的质疑,时任科技研发中心副主任的肖海斌带领大家充分调研糯扎渡、溪洛渡数字大坝技术,紧密结合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提出了研发数字黄登大坝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议。

系统研发涉及业主、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三家研发单位等多方力量,如何有效管理各方使其发挥各自优势是项目的难点所在。经过认真研究,澜沧江公司第一时间成立了由领导小组、现场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的三重管理机构,并通过科研合同和建设合同对各方职责加以约束。系统研发过程中,肖海斌经常带领研发团队深入一线,召开每月例会,多次组织专题会,开展多次现场协调,加班加点讨论技术方案,逐一攻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众多难题。

为避免信息化管理与传统管理“两张皮”,系统研发必须注重实用性和使用便利性,确保系统对工程建设真正起到监控管理作用。通过系统调试、实战演练、多次试运行反复修改完善,最终成功研发了适用于200米级高碾压混凝土坝的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指导黄登大坝350万方混凝土优质高效施工,解决了以往碾压混凝土坝存在的质量问题,实现了高碾压混凝土坝从数字化建设到智能化建设的跨越。

敢为人先:探索前沿创新技术

“澜沧江上游地区海拔高、气压低,不但影响机械效率、人工效率,更会影响高坝泄洪安全。”科技研发中心智能建设及智慧运行研发部副主任庞博慧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情况。为了给澜沧江上游梯级电站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也为了探索泄洪消能领域研究空白,她决定自己承担高海拔水力学研究这项新课题、新挑战。

课题研究难度大、无基础,她便采取“理论分析—基础实验—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相互补充、相互验证”的技术路线展开研究。没有合作单位,便自己用办公电脑开展数值计算、理论分析,借用博士后合作导师在学校的实验室开展物理模型试验。没有仪器设备,就借用科研院所的仪器设备自己开展基础实验,在高温40摄氏度的天气钻研7天,终于得到最关键的基础数据……

通过多年努力,庞博慧在业内首次自主研发的环境气压对高坝泄洪水力学特性的影响结出硕果,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水电站可研设计中。

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而知深秋。在每一名科技研发中心人员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对科技的热情、对创新的执着、对工作的敬业,他们将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继续为我国能源事业快速发展和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文字:澜沧江公司 赵欢 苏洪剑

摄影:苏洪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