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能故事   >   典范

【最美华能人】配电班的“智多星”和“顶梁柱”

字号:
发布时间:2024-04-11    信息来源:中国华能


“今年这一年,整流变运行的可真稳,小赵不愧是咱们的‘智多星’。”这是同事对他的评价。“小赵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动手能力特别强,现在已经是班组的‘顶梁柱’了。”这是领导对他的评价。

从2015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他先后获得2017年电厂QC优秀成果三等奖;2018年电厂技术创新三等奖、科技进步优秀奖;2019年电厂技术创新三等奖;2020年集团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三等奖;2021年度天津市电协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成果三等奖;2022年天津市电协质量管理小组交流活动成果三等奖……他就是华能杨柳青热电厂检修部配电二班的检修工赵东晖。

从“被信任”中尝到奋斗的甜

“之前6千伏开关检查太繁琐了,每台开关需要测量30多对接点,我就发明了一种便携式开关回路快速检查装置,插上二次触头就能测量所有接点,现在全厂的高压开关都能用。”谈起自己DIY的电子产品,赵东晖打开了话匣子,他手机里保存了很多电子产品的图纸、图片,那些都是他的得意之作。

刚一参加工作,赵东晖就被分配到检修部配电二班,这个班组主要负责全厂高、中压开关和变压器的检修和维护。然而,刚参加工作时,赵东晖却“并不得意”。那是2016年春天的一个夜晚,一台6千伏F-C控制回路开关出现了故障,开关进出车机构卡涩,值班的赵东晖在运行人员的监护下,对着故障开关“盘”了一个多小时。“不行还是叫崔师傅来一趟吧。”身旁人随口的一句话,让赵东晖听出了“指望不上你”的弦外之音。当崔师傅从家中赶来,仅仅用了5分钟就处理好了缺陷,这让赵东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和老师傅之间的差距。

“那次之后这孩子真往心里去了,他从我这把所有的图纸都借走了。”崔鹏感慨地说。此后,只要一有时间,赵东晖就默默地抱着图纸研究开关结构和动作逻辑,研究不明白的时候,就去“盘”班组替换下来的备用开关。只要有开关解体检修的机会,他都会跑到现场,不声不响地记录、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和开关“死磕”了几个月后,大家看赵东晖的眼神变了,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信任,这种信任为他日后在开关领域进行技术革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爱操心”中发现创新的点

赵东晖所在的检修部配电二班的师傅们都是系统内响当当的“技术大拿”,面对老旧设备存在的种种问题,他们心中早就形成了一套解决方法,可赵东晖天生是个“爱操心”的人,师傅们每次解决完问题,他都会思考是否有更省时省力或更安全可靠的方法。

2017年,电厂鼓励全厂职工针对日常工作中的“不方便”积极开展自主改善活动,入厂仅仅两年的赵东晖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从最初对班组的三轮车“下手”,到对班组的滤油机“动刀”,班组的师傅们都夸他点子多,经他改动的设备和工具总是变得灵巧又好用,最终他在自主改善活动中获奖,这点燃了他心中那团“创新改造之火”。

2020年以来,电厂鼓励全厂职工创新创效,赵东晖觉得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他从本职工作出发,将存在设计缺陷的高压整流变技术改造课题做成了一个系列,其中《四期高频整流变冷却方式优化改进》《降低除尘器高频整流变温度》《降低整流变绝缘油中乙炔氢气含量》《高压整流变修旧利废》等课题成果在全厂76台工频、高频整流变得到广泛应用,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200万元。

赵东晖的聪明才智被班组的师傅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了让他更合理合规地搞创新,师傅们时常告诉他哪些可以创新,哪些需要遵循传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赵东晖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作为参与人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还有多项专利目前仍在审批中。

从“有意思”中找到解题的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特别认同这句话,能把头脑中的想法变成现实,并在生产现场得到应用,这太有意思了!”赵东晖的观点特别符合“90后”。

电除尘器的整流变运行情况直接关系到除尘效果,而三期机组的16台高频整流变因设备老化导致油绝缘下降、油温过高、引线烧损等故障频发。起初,赵东晖跟着师傅们一次次对变压器进行吊装、对绝缘油进行过滤,并跑到油化验室进行检测,但设备缺陷还是反复发生。

越是难题越能激发赵东晖解题的兴趣。为了从根本上降低故障率、耗材成本和人工成本,他在师傅们的支持下开始了大胆的尝试。他先是跳出固有的思维方式,把切入点从“怎样让变压器密封变好”转变成“原理和结构相似的高压厂用变为啥不存在密封不严”。随后,他将QC质量管理小组和精益课题的方法引入到解题过程中,几次“PDCA”循环下来,他提出了“给三期高频整流变加装油枕”的方案。

为保证方案切实可行,赵东晖和师傅们首先在备用整流变上进行了改造,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发现频发的缺陷大大减少。而后,赵东晖又在改造成本上动起了脑筋,最终仅用了不到10万元就解决了这个困扰班组好几年的“顽疾”。

几年来,赵东晖在技术创新领域步步为营的同时,还依托电厂“尖刀创新工作室”成立配电专项攻关技术小组。未来,他还将带领更多的青年员工成为不同领域的“智多星”和“顶梁柱”。


文字:李晶

摄影: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