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能故事   >   典范

【最美华能人】输煤站线的坚实守护者

字号:
发布时间:2024-04-11    信息来源:中国华能


他勤于沉下去,与设备打交道谋求输煤系统安全稳定;他善于用起来,将新技术、新思路运用到输煤工作中;他勇于站上去,站在输煤战线最需要他的位置。他就是输煤站线的坚实守护者,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一电厂生产部燃料专工张晓。

沉下去,脚踏实地搞革新

自1991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张晓就一直扎根于燃料输煤设备检修领域,30多年里他既见证了电厂发电经济性的不断提升,也感受到了煤种多样化给设备带来的严峻挑战。那些不断变化的煤种与形式,犹如输煤系统的“隐形敌人”,时刻威胁着设备的安全与稳定。

然而,张晓从未被“隐形敌人”所吓倒。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迎难而上,与设备同呼吸、共命运。无数次,他深入现场,沉浸在那3公里长的输煤战线上,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双手摸排每一处缺陷。从他的眼神中,你总是能看到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凭借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张晓不断对设备进行革新改造。为了解决堵煤难题,他设计并制造了新型落煤管、导料槽,对皮带机的其他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创新优化,这些改进不仅解决了堵煤问题,而且还能自动纠正落煤点,防止皮带跑偏,大幅提升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每年可为电厂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此外,他主导的牵引小车式卸船机和料斗、悬臂梁改造工程,使卸船机的理论寿命延长至100年以上,并且节约新购设备超1000万元以上;他提出的原煤仓称重料位解决方案为国内首创,不仅实现了原煤仓精准料位控制,而且为其他计量设备校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这些革新改造,不仅大幅降低了设备故障发生率,而且提高了设备对煤种的适应能力。在张晓的带领下,整个输煤系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为电厂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用起来,外来技术本土化

在上海石洞口第一电厂,张晓的名字与欧罗仓紧密相连,作为燃料系统的“技术大拿”,他将这个“西洋客”一步一步变为“自己人”。欧罗仓是从荷兰引进的全封闭煤仓系统,拥有世界领先的储煤技术,单仓直径高达55米,建成后总高度达65米,其10万立方米的空间可以储煤9万吨以上。当厂领导第一次提及这一系统时,张晓便被其深深吸引,当被问及方案是否可行时,他坚定地回答道:“可以用起来!”

这句看似简单的“用起来”背后是张晓无数次的推演分析。从储煤方式的全新尝试,到软土地基上的建造难题,再到今后运维可能出现的新情况,这些都是必须思考的问题。终于,在一次次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全国首个煤场封闭改造工程欧罗仓项目呱呱落地了,这不仅是世界上首座在软土地基上建设的欧罗仓,而且开启了绿色智能煤场的新篇章。

午夜的巡检现场,张晓驻足在欧罗仓1号的环梁上沉思,还未滑膜成形的欧罗仓2号已在他脑海中勾勒,他喃喃自语:“环梁这里的埋件放两块滑移支座,弄成平行四边形,如果1号仓沉降大于2号仓……”此时的他又在为欧罗仓正常投用后设备检修吊装问题寻找经济可靠的解决方案。最终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昼夜,两台欧罗仓小型设备检修的吊装问题迎刃而解,仅此一项每年可为电厂节约费用20万元以上。

欧罗仓输煤是国外技术,应用到国内必然会出现各种新情况。为了将欧罗仓本土化,张晓从通风到粉尘治理,从细部完善升级到煤炭计量提出了多个创新应对方案,并对后驱式皮带机、输送带张紧装置、储煤欧罗仓用微雾抑尘装置进行了革新改造,成功将欧罗仓本土化的同时,也为环保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张晓的带领下,团队一次次将新技术用起来,通过实践中的调整优化,催生了2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和7项国际专利,这些专利不仅是对张晓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实干精神的最好诠释。

站上去,攻坚克难冲在前

2019年,在集团公司的坚强领导下,全国首个等容量煤电替代项目在上海石洞口第一电厂落地。秉持着“先行先试”的策略,电厂靠着新建的2座欧罗仓,既要完成煤场封闭的环保要求,同时要腾出空余煤场区域建设2台65万千瓦高效机组,并关停原先的4台老机组,实现等容量替换。

2022年,当项目建设进行到锅炉吹管的紧张时刻,全厂职工都等待着原煤仓料位的上升。就在此时,长长的加仓输煤线路突然紧急拉停,这台新机组的“生命线”岌岌可危。在得知是因为大块煤导致紧急拉停后,张晓意识到这将对磨煤机和锅炉的供给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面对突发状况,张晓毅然决然地站到了最前线,“年轻的同事跟我一起站上去,今天咱们先有一块捡一块,熬过今天我来想办法。”片刻后,张晓便带领年轻的燃料职工组成了清理煤块小分队。1.5米、2米、5米……经过连续奋斗,原煤仓料位终于达到了吹管要求。那天张晓一夜未眠,虽然熬过了当下,但怎么保障新机组168小时试运行时的供煤稳定成为他心中的结。

随后的日子里,张晓带着同事摸排现场、测算煤块直径、选取合理位置、绘制图纸、联系加工……短短一周内,一个简易筛煤机便安装完成了,为新机组的燃料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

“站上去”是多么铿锵有力的三个字。张晓在电厂最平凡的岗位一站就是30多年,他不仅站在了等容量煤电替代项目、欧罗仓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的第一线,而且也站在了设备改造、专项治理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他这么一站,既为一群甘于奉献、勇于奉献的燃料人做出了表率,也为电厂的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动力。

文字:卢周进

摄影:周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