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能故事 > 典范
【最美华能人】爱拼才会赢
“一个棘手的问题,就像是面前的一堵墙,有的人会尝试翻过去,有的人会选择绕过去,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最重要的都是迈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张盛强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工作24年来,他始终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在别人寻找各种客观因素逃避麻烦的时候,坚定地迈出解决问题的步伐,探索出了一条创新改造之路。
初次创新获好评
时间追溯到2012年,那时的张盛强还是平凉电厂检修部热工专业顺控班的班长。有一天,他接到运行值班员打来的电话,说是二期C空压机干燥塔PLC程序出现故障,经过班组工作人员的现场检查,确认需要更换设备。
“因为是进口设备,备件不仅价格高昂,而且厂家还不提供源代码,打电话联系时很受气,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被人‘卡住脖子’的那种难受。”在经历了这次设备故障处理后,张盛强暗下决心,一定要自主完成干燥塔PLC程序的编写,降低维护成本。
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张盛强利用工作之余,一头扎进生产现场,摸透了干燥塔每个阀门、加热器的工作流程。每天深夜,他都利用之前积累的编程经验,模拟现场情况,不断试验、纠错、优化。最终,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他成功自主开发了干燥塔PLC程序,并通过模拟干燥塔工作过程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当干燥塔PLC程序再次出现故障时,他立即组织班组人员使用自主开发的PLC程序替代了原厂配套的进口PLC程序。新开发的程序不仅快速消除了设备故障,而且投入使用后没有发生一点问题,达到了降低维护成本的目的。
“刚开始我们心里都没底,毕竟是班长自己捣鼓出来的备件,生怕出点什么问题,弄不好还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耽误生产工作,但当新换上的PLC指示灯成功闪烁后,我们悬着的心就放下了,班长这功夫真没白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检修部热工专业顺控班的成员们无不感慨。随着那次“卡脖子”问题的解决,张盛强第一次意识到创新的力量,从此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创新的齿轮开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转动。
再次创新解难题
2015年,平凉电厂践行环保理念,6台机组全面完成脱硝改造。但随着新设备的投运,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优化脱硝喷氨自动参数的过程中,出现了脱硝喷氨自动性能差、无法自动控制的问题。接到工作人员的使用反馈后,已经担任生产部热工专工的张盛强立马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开始带领热工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攻关。
在调阅了SCR出口氮氧化物与入口氮氧化物、喷氨量、烟气流量、总风量、总煤量等历史曲线后,张盛强在海量的数据中分析比对,终于发现造成脱硝喷氨自动控制性能差的根本原因是氮氧化物测量过程的大延迟、烟气流量测量的不准确。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大胆提出了以入口氮氧化物、总风量、风煤比为自变量,以对应稳态喷氨量作为因变量进行前馈控制的全新控制技术。通过反复试验,最终该技术成功在生产现场得到应用,脱硝喷氨自动控制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面对实际应用中所取得的成绩,一个新的想法在张盛强脑海里产生了:“能不能把这项技术申请成专利呢?”有了新的目标,他开始翻阅各种专业书籍,半年后一份高质量的专利申请文件诞生了。2017年,《一种脱硝喷氨自动控制方法及系统》正式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成为甘肃公司系统内获得的首个发明专利,并在2023年获得甘肃省专利奖二等奖。
持续创新成匠才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倡导‘工匠精神’,我觉得张盛强身上就有工匠精神,他已经把创新当成了一种习惯,不用任何人督促,他就能本能地发现生产现场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思考怎么创新、怎么改造,有这种匠才在,我们都很放心。”平凉电厂生产管理部主任张斐坦言。
2021年,经常跑到生产现场“找茬”的张盛强又发现电厂1-4号机组主汽门行程开关故障率高,不仅检修维护工作量大,而且存在保护拒动的安全隐患。于是,他频繁跑到生产现场进行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终于想出将行程开关移位,利用磁感应原理测量主汽门行程,并实现三取二的测量方法,这个方法可以使主汽门行程测量可靠性大大提高,人员工作强度也大幅降低。
“这个方法刚提出来的时候,我们同事之间都有议论,毕竟之前谁也没这么搞过,不过后来通过在实际应用中的检验,还真挺好用的。”谈起这个方法,平凉电厂生产管理部科技创新专责张茜竖起了大拇指。最终,《一种磁感应行程检测装置》不仅获得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职工创新二等奖,而且被第三方公司购买了使用权,首次实现专利技术成果转化,使平凉电厂成为集团公司首批实现无形资产收益的基层企业,为电厂拓展收益渠道提供了有益探索。
“‘创新’两个字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面对工作中遇到的一次又一次挑战,张盛强不躺平、不推诿、不放弃、不拒绝,他总是敢于迈出创新的步伐,大踏步地向困难进军,他有一句座右铭:“把骏马拴在马棚里固然安全,但那不是骏马的使命,骏马的使命是能够在辽阔的草原上披荆斩棘。”
文字:平凉电厂 马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