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能故事 > 典范
【最美华能人】永远在路上的汽机人
走进黄台电厂的生产现场,你总能看到一名身形挺拔、目光如炬、稳重睿智的中年人正带领团队搞创新改造,他就是电厂汽机检修队副主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栾俊,一名扎根基层24年的创新工作者。
攻坚克难的“破局者”
“每个人的人生追求是不一样的。对我而言,我希望成为一个对企业甚至是对行业有用的人。”2000年,怀着一颗赤诚初心,栾俊进入黄台电厂开启了职业生涯,他从汽机检修工做起,一路做到了汽机检修队副主任,逐渐成长为一名汽机领域的专家。
随着济南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集中供暖需求量逐年增加,始建于1958年的黄台电厂在2013年达到满负荷运行,不再具有增加供热面积的能力。为了打破僵局,2014年,黄台电厂计划实施7号机组高背压改造,栾俊担任起改造项目的负责人。
7号机组是东汽公司设计制造的首台D06型亚临界中间再热双缸双排汽300兆瓦机组,技改工作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每一个步骤都是创新性的尝试。面对改造项目内容多、要求高、工期紧的挑战,栾俊心里犯起了嘀咕:“十多项改造内容,别说主机出现严重问题了,哪怕是配套辅机有点什么小毛病,这一个多亿的项目都有可能失败,时间就剩下9个月,这可怎么办?”
但很快,栾俊就冷静了下来,他决定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边干边解决问题。没有可借鉴的样本,他就通过“常规”论证“非常规”,打造独一无二的样本;改造内容复杂,他就化整为零、步步为营,把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完美;改造工期紧迫,他就压缩时间、提高效率,在电脑前吃饭,在折叠床上睡觉,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最终,经过9个月的奋战,栾俊和团队迎来了改造工程的圆满成功,而创新改造的种子也开始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敢想善干的“发明家”
“创新改造是一项长期工作,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看看哪还能通过创新改造变得更好。”栾俊如是说。
每年汽轮机叶片清理费时费力且安全隐患多,这一直是栾俊的“眼中钉”。2020年初,他偶然了解到一种激光清洗技术,便开始思考能否用激光来清理汽轮机叶片。在与电厂同行和激光厂家多方咨询后,他得到了“尚无先例”的答复。
秉承“没有先例就成为先例”的一贯原则,栾俊决定带领团队放手尝试。他们深入分析叶片与结垢的属性差异,利用污染物吸收激光能量剥离基体表面的特点,通过多次模拟试验,研发出了第一代汽轮机叶片激光清洗装置。
然而,栾俊对这个成果并不满意。第一代装置虽然能够完成清洗任务,但这个四、五百斤重的“大家伙”既笨重又容易出故障,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他又开始升级改造设备。随后的第二代、第三代设备不但“瘦身成功”,还在提升精度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事故率。
2023年,第四代清洗装置问世,这个外表酷似行李箱的“小玩意”既便携又稳定,不仅为企业节约了资金、创造了效益,而且完美地解决了现场应用的“大难题”。当兄弟单位得知这一装置后立马联系到栾俊,他则打趣地说:“现在下单还来得及,可以给你们打个折!”
答疑解惑的“好老师”
工作二十多年来,栾俊坚持在工作中谋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创新领域中不断开拓。截至目前,他共计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66项,另有在审专利17项。这些技术成果为企业提高工程质量和降本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持,点燃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栾俊常说:“创新工作要想搞好搞长远,必须让年轻人多多参与进来。”为此,他培养了很多徒弟,并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创新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徒弟们,帮他们在心中种下攻坚克难、敢于创新的种子。
2014年入厂的尚志杰就是栾俊的得意弟子之一。刚加入汽机队本体班时,尚志杰对设备结构不熟悉、工作内容没概念,产生了各种疑惑。栾俊看出了他的窘迫,并一次次地给他答疑解惑。次年,刚结束实习期的尚志杰就加入到了栾俊的工作团队,栾俊则倾囊相授,将汽轮机转子的主轴、叶轮、联轴器的构造原理等逐一讲给他听,并带他参与了多项重大技改项目。
在栾俊的指引下,尚志杰在实践中提升了创新能力,相继取得了18项专利授权,并荣获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和多项科技创新大奖。当被问及从栾俊身上学到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时,尚志杰回答:“学到了永远在路上的创新精神。”
在黄台电厂,像尚志杰一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在栾俊的带领下投身创新工作,在创新中逐渐成长,在成长中持续创新,为电厂的创新改造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青年人才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也让栾俊收获了肯定,在2024年初,栾俊也荣获了“电力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称号。
“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看似简单又平凡,但若没有“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和“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又怎能成为自己心中的那个人?为了自己的目标,栾俊在创新之路上砥砺深耕、笃行致远,未来篇章更待续写……
文字:黄台电厂 潘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