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印记 首页

一盏照亮几代伊敏人前行的马灯

字号:
发布时间:2025-01-22    信息来源:中国华能

讲述人:王  猛  党建部副主任

走进伊敏煤电公司753展览馆,一盏斑驳的马灯静静地陈列在中央,吸引着每位参观者的目光,它是一代又一代伊敏人的“传家宝”。

1975年9月,为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黑龙江省委关于开发伊敏煤田的报告。1976年7月,由黑龙江省鸡西市矿务局派出的16名先遣队员胸怀“我为祖国建煤田”的雄心壮志,溯伊敏河而上,前往辽阔的草原组建伊敏河矿区指挥部。

茫茫草原、荒无人烟,队员们只能在帐篷中生活,而为了防止早出晚归的队员迷路,大家便在帐篷前悬挂起一盏马灯。就这样,马灯既照亮了队员们回家的路,也照亮了伊敏煤电发展之路。

开矿初期,面对煤炭开采泥岩承载力的工艺之争,第一代伊敏人在马灯下夜以继日开展泥岩试验大会战,历时2年,终于在1985年建成露天矿第一个百万吨首采区。

1991年,当时的国家能源部批准在伊敏河矿区指挥部基础上成立伊敏煤电公司,打造全国第一家煤电联营企业,“变输煤为输电”的伟大构想开始在草原上徐徐展开……艰难的创业岁月里,这盏马灯始终是伊敏人心中不灭的精神之源。  

时间来到2007年,为进一步提高露天矿煤炭生产能力,伊敏煤电公司引进了亚洲首套半连续采煤系统。可是,初来中国的“洋媳妇”终归是水土不服,出现了冬季胶带冻粘、皮带运行跑偏等情况。于是,以全国劳动模范王剑红为代表的第二代伊敏人迎难而上,决定对系统进行国产化改造。

面对资料匮乏、语言不通等困难,第二代伊敏人来到马灯前重温第一代伊敏人的创业故事,立下了“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誓言。随着料斗智能加热系统、胶带自动纠偏装置等一系列改造成果的研发投运,一道道难关被逐一攻克,系统产能由原先设计的每年900万吨跃升至每年1100万吨,成为世界运行效率最好的半连续采煤系统。

进入新时代,新一代伊敏人乘势而上、主动作为,从世界高寒地区最长距离供热管线成功投运,到创建国家级绿色智能矿山,再到建成煤、电、热、水、新能源多板块联动、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伊敏煤电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电厂装机达350万千瓦,成为东北地区装机第二大火力发电厂,露天矿年产能达3500万吨,是全国最大露天煤矿之一。

一盏旧马灯照亮新征程。如今,马灯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伊敏人“创业、献身、进取、实干、友爱”的精神符号。未来,新一代伊敏人将在马灯的照耀下,向着将伊敏煤电建成“双碳”战略下“全产业一体化”现代综合能源基地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