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印记
首页
许身报国的西迁之路
讲述人:宦宣州 办公室职员
在西安热工院北院区的试验室内,有一台1958年出厂的电动机。最初,它在西安热工院前身水利电力部技术改进局的试验室中运转,后来因单位改革从北京西迁到了西安。至今,它已运行超过半个世纪,并见证了那段许身报国的西迁之路。
20世纪60年代,为了应对潜在的战争风险,国家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水利电力部技术改进局作为重要科研机构,需要响应国家号召,将发电相关专业迁移到三线地区,成立西安热工研究所。在对西安、兰州、成都等地进行考察后,考察工作组认为西安位于中国地理的中心位置,是通往西北和西南地区的重要门户,这样的地理位置便于技术专家为全国各地的电厂提供技术支持,因此最终选定西安作为迁移地点。
从北京迁往西安,不仅需要转移众多仪器设备、档案资料、办公用品等物品,而且还要动员数百名职工及其家属,其中不乏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孩子,困难显而易见。尽管如此,422名职工依然毫不犹豫地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家属西迁。
1965年12月24日清晨,50多名职工作为首批西迁人员,不畏严寒,齐聚天安门前。尽管气温已降至零下,但每名职工心中都燃烧着炽热的激情。在天安门前,他们留下珍贵的合影,作为对首都北京的告别。次日,随着北京站一声悠长的汽笛声响起,他们告别了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怀揣着许身报国的坚定决心,踏上了前往西安的旅程。
抵达西安后,全体职工迅速投身于我国电力发展的洪流之中。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西安热工研究所的先辈们先后参与了首台10万千瓦、20万千瓦、30万千瓦、6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火电机组等项目的调试、试验和相关研究工作,科学研究的累累硕果充分展现了“热工人”勇攀高峰的工作精神,而单位也于2003年由华能控股,并更名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长期以来,西安热工院承担了我国能源电力发展过程中许多科技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广大科技工作者敢于竞争、努力创新,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为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这些成绩和贡献勾画了我国电力技术的成长轨迹。
如今,西安热工院坚守“以人为本、规范诚信、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以及“Technology(技术)、Partnership(协同)、Responsibility(责任)、Innovation(创新)”的TPRI精神,沿着前辈们许身报国的道路,继承老一辈西迁“热工人”为国家和行业的奉献精神,积极投身于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产业化推广应用,致力于为我国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